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41篇
  免费   52篇
  国内免费   8篇
各国政治   15篇
工人农民   14篇
世界政治   53篇
外交国际关系   17篇
法律   334篇
中国共产党   104篇
中国政治   263篇
政治理论   76篇
综合类   125篇
  2024年   72篇
  2023年   194篇
  2022年   138篇
  2021年   131篇
  2020年   203篇
  2019年   149篇
  2018年   33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作为一种基于机器学习的人工智能技术,生成式人工智能通过大规模数据集的学习训练来生成新的内容。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快速迭代发展与机器学习的强数据依赖,在带来“创作”便利的同时,也给传统著作权理论带来了挑战。尤其是机器学习中的大规模素材训练所面临的著作权风险,亟待理论上的剖析厘清、司法实践上的准则确立。笔者从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技术原理出发,通过梳理其素材来源与使用方式,分析机器学习素材训练中的典型侵权类型。并从理论基础、国内司法、欧盟立法等方面分析合理使用制度相对于法定许可制度的可行性。最终提出将生成式人工智能机器学习中的版权作品使用行为纳入合理使用制度范畴,既是当今科技发展浪潮中促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最优解,也是维持“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之间平衡的理性考量。  相似文献   
42.
ChatGPT作为一种基础模型,体现出极强的通用性特点,可被用于多个领域和多种任务。这一特点在为社会提供助益的同时也引发了新的法律风险:首先,ChatGPT这种基础模型的同质化与编辑的便利性使得其极易被推广适用并与其他领域的风险叠加,造成系统性的社会风险;其次,ChatGPT产生和运行过程中的多主体性造成了“多手问题”,进而引发责任性上的困境;最后,ChatGPT的迅速推广与广泛的可及性可能引发道德观与价值观的冲突。为此,有必要将责任性作为人工智能规制的核心追求,确立各主体之间的共担责任原则,在此基础上明确人工智能创新与安全并重的规制目标,加强人工智能算法、标识等的透明化程度,健全包括社会影响评估在内的人工智能风险评估机制,促进人工智能与人类的价值融合。  相似文献   
43.
《理论参考》2010,(5):62-63
1、打造人造人脑 参与"蓝脑计划"的研究人员宣布,计划在10年时间内研制出一个功能性人造人脑。借助于IBM公司的超级计算机"蓝色基因",他们已经能够对一个人造老鼠大脑的部分区域进行模拟。这些模拟脑细胞已能够在没有人干涉情况下自我组织。研究人员表示,人造大脑并不具备人工智能,至少目前尚无法做到这一点。  相似文献   
44.
《创造》2008,(11):28-29
今天,我非常有幸作为西南联大的校友代表在庆典大会上发言。 纵观历史,高水平大学的涌现总是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社会的发展相辅相成。当前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为大学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动力和条件,各国之间日益紧密的联系和愈发激烈的竞争,使中国的大学在人类文明进步中获得了新的定位和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45.
石磊 《行政与法》2022,(4):75-84
智能司法裁判的目的在于实现同案同判,保障司法公正和效率.人机协同机制作为一项系统化制度,其秉持的科技与人文融合的理念能够满足智能司法裁判"尊重司法价值""培养混合思维""坚持人工智能工具论"的理论要求.目前,智能司法裁判实践中尚存在人机脱节的技术障碍,具体表现为数据来源不足且质量欠缺、算法设计不完善且缺乏领域性、场景应...  相似文献   
46.
魏斌 《政法论丛》2021,(1):138-147
法律人工智能的法理是"实践之法理",是证成法律人工智能实践之正当性的理据,它反映人工智能的技术理性与法律实践理性相融合以揭示法律运行的规律和特征,是"法外之理"的又一阐释。法律人工智能的法理逻辑在于辩护和证成,其价值不仅为法律人工智能提供法理解释和学理支撑,还在于规范和引导法律人工智能的发展。法律融合人工智能有其天然条件,探究其蕴含之法理是法律融合科技之法理的新命题,法理形式理性是辩护法律人工智能之法理的本质特征。法理之要义应在于指导人工智能理解和遵循立法及司法规律,符合法律任务的特征,满足法律实践的需求,定位和发挥"辅助手"的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挥人工智能的技术优势。  相似文献   
47.
48.
技术规范是有关人类在利用各类技术时应当遵守的行为准则,由于技术的高度专业性,传统刑法规范难以完全适用其中,因此必要时技术规范也可以进入刑法规制.普通法律规范规制“信息技术”可能产生的漏洞与风险,人工智能刑法规制中涉及的高度技术性及其专业性,人工智能时代面临着未来刑法规范的必要转型.未来人工智能刑法规制中“技术规范”的拓展至全方位动态技术监管体系,需要进一步固定与设计技术法律规范的概念标准,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加强技术法律规范的具体制度,在搭建起数据安全动态监管框架的基础之上,需要考虑进行框架内具体的技术规范制度设计与填充.为避免数据安全技术法律规范原则性的概括指导,应对人工智能技术特征、行为模式、侵害后果进行全面而具体的把握,设计一整套全方位、综合性的技术规范,以期实现数据安全风险的最小化.  相似文献   
49.
《群众》2017,(14):29-29
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信息基础设施不仅本身成为一种重大战略性基础设施,而且也成为其他各类基础设施的基础性支撑,创造出巨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从国家层面看,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工作。  相似文献   
50.
师天浩 《群众》2017,(18):10-12
人工智能发展,在全球范围内掀起浪潮。继今年首次被写进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之后,又专门针对“人工智能”发布了国字号文件,使得人工智能在中国拥有了更为广阔的发展潜力。7月8日,国务院下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全文内容大致可分为三部分。一部分解释国家为什么要做人工智能的规划;一部分是人工智能具体落地应用的相关领域;一部分是详述我们该如何发展人工智能。整个文件从顶层设计到具体实施办法,事无巨细都作了规划。顶层设计方面,强调“把人工智能发展放在国家战略层面系统布局、主动谋划”;具体实施办法方面,甚至细化到如何开展全民科普、舆论引导等层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