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17篇
  免费   11篇
各国政治   4篇
工人农民   15篇
世界政治   13篇
外交国际关系   2篇
法律   482篇
中国共产党   185篇
中国政治   219篇
政治理论   22篇
综合类   86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68篇
  2013年   77篇
  2012年   84篇
  2011年   117篇
  2010年   126篇
  2009年   90篇
  2008年   97篇
  2007年   79篇
  2006年   74篇
  2005年   42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25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81.
近日,江苏省某公安辅警许某敲诈勒索一案的一审刑事判决书备受关注,法院认定许某与多名公职人员发生关系后勒索他人财物,以敲诈勒索罪判处其有期徒刑十三年,追缴其全部违法所得372.6万元,判处罚金500万元。笔者对该裁判不予置评,关心的是这份判决书一旦生效,其中的涉财产部分如何执行:372.6万元违法所得还只追缴了50万元。  相似文献   
182.
假冒专利罪是指违反国家专利管理法规,在专利有效期阴内,假冒他人专利,情节严重的行为。在司法实践中,假冒专利罪与非罪、假冒专利罪与其他罪的界限有时难以认定。笔者在此作一探讨,以求教于同仁。  相似文献   
183.
“共情”是由人本主义创始人罗杰斯提出的心理学术语。“共情”也被称为“移情”或者“同理心”,是“一种深入他人主观世界、感他人所感的能力”。通俗地讲,就是某一社会个体在社交过程中,能设身处地从对方角度看待、思考问题,以达到理解他人情感、感受、处境的能力o近年来,共情能力受到社会广泛关注,被视为社会交往中的重要能力。特别是对于单位组织来说,共情能力是维持团队良好关系、保持单位活力的重要因素。研究发现,在单位共情能力的培养中,相比男性领导女性领导更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184.
在收受型受贿罪中设置为他人谋取利益的要件具有现实的必要性。"为他人谋取利益"要件应归属于主观方面,属于犯罪目的。在司法实践中认定该要件应从"他人"、"谋取"、"利益"等几个方面加以把握。  相似文献   
185.
本文对组织内部与他人相处和谐必需把握的几个原则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6.
赵靖 《中国检察官》2011,(24):42-43
一、基本案情 2011年5月23日凌晨,被告人刘某与张某(另案处理)得知其朋友王某在重庆市北碚区团山堡的某发屋被唐某等人砸毁后,遂赶到发屋去查看。不久李某等十余人赶到发屋,看到发屋被砸毁的情况,在场的人即共谋将唐某(实为谢某所开设)的"MY"发廊毁砸。  相似文献   
187.
张颖 《法国研究》2011,(2):10-19
梅洛-庞蒂将波伏娃的《女宾》解读为一部关于与他人共存的主体经验的哲理小说。这场形而上学剧的最大教益在于告诉我们,存在者不能是一个孤零零的意识,存在是“在世界之中存在”,这意味着他者将作为比我们自身更加基本的东西伴随着我们的世界经验的始终,于是,差异与冲突——更根本地说,相异性——将恒久地为人生带来不安。以对象化的方式来消除他者存在所带来的不安必然以取消主体的存在经验为代价,而主体对于自我的认识正是在自身与他者的差异和冲突之中逐渐得以确立的。  相似文献   
188.
[案情]2007年李某在福建因务工死亡,其妻左某同茶某及亲友一同到福建解决后事。后同用工方协商达成协议,由用工方赔偿左某死亡赔偿金、女儿抚育费、差旅费等各项费用共计人民币14万8千元,左某在外出时没带身份证不能在银行开户,茶某就借用了自己在中国银行的一个帐户,  相似文献   
189.
一、基本案情 2007年李某曾与吕某(另案处理)合伙组织偷渡,期间发生了偷渡人员甲和乙因车祸死亡的事故。李某、吕某答应赔偿死者60万元,二人各分担30万元。后吕某逃匿到外地.李某只好垫付了吕某的30万元赔偿金。许某、谢某听后,提议帮李某把钱要回来。  相似文献   
190.
刘伯就 《法制与社会》2010,(18):248-249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385条规定:"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财物的,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的,是受贿罪"。受贿罪的特点是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自己的职权或者影响力进行贪财图利,简而言之即是"以权谋私",这类犯罪严重损害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及职务行为的廉洁性,严重腐蚀国家肌体,妨碍国家职能的正常履行,禁止受贿就成为当前我国廉政建设的重要内容。打击受贿犯罪,首先就要辨明行为是否构成受贿罪,本文将对"为他人谋取利益"在受贿罪中的地位及性质进行探讨,以便更好地区分罪与非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