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篇
  免费   0篇
中国共产党   4篇
中国政治   15篇
政治理论   3篇
综合类   10篇
  2020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21.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商品具有交换价值。破解商品交换价值的二重性、货币交换价值的二重性,进一步分析商品生产价值转化为商品价格,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在理论与实践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2.
滕玉成 《求索》2011,(12):106-108
对于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的争论由来已久,且是研究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一个关键问题。在当代,一方面,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于劳动生产力;另一方面,社会必要劳动时间I与价值的决定有关,社会必要劳动时间Ⅱ与价值实现有关。马克思的劳动生产率与价值量成反比的观点是有条件的,从商品生产的个体角度来讲,这是成立的;但从整个社会生产的角度来讲,二者是成正比的,正是技术的进步,引起了劳动的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的变化,提高了劳动者的劳动生产率,从商品生产个体和商品生产整体得出了不同的劳动生产率与价值量的关系的结论。  相似文献   
23.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资本、土地、劳动力、技术、管理、信息等生产要素事实上已经广泛地开始参与收益分配。新的分配格局承认了企业劳动和个人劳动的差异性,以劳动价值量的大小决定分配量的多寡,有利于市场经济的价值规律在物质利益分配和劳动力资源流动上发挥其积极作用,有利于实现创造性劳动价值与个人利益的有效结合,也有利于实现个人利益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有效结合。  相似文献   
24.
目前流行的解答“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理论观点和研究方法并不足以使人信服。生产要素的贡献及其量的大小只能是在劳动创造价值过程中的贡献及其量的大小。以劳动时间作尺度测量劳动量进而测度商品价值量存在严重缺陷 ,决定价值量的劳动量应是劳动者的自身耗费和支出的力以及其推动的生产要素有机结合形成的劳动生产力 ,即劳动力与其所借助的机械力和自然力的和。由“劳动时间决定价值”到“劳动生产力决定价值” ,不仅可以说明生产要素的贡献及其可参与分配的量的界限 ,还易于使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许多疑难问题得到简洁说明  相似文献   
25.
安锐 《理论导刊》2003,46(7):29-31
在高新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我们一定要坚持按严格的、科学的态度来发展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先进的高新科技本身并不会、也不能创造出新的价值,能创造新价值的唯一源泉仍然是人的活劳动。只有能使新产品价值量大幅度降低的科学技术,才是真正的高新科技。  相似文献   
26.
自2007年以来,高考试卷中频繁了出现价值量计算的政治学科试题。受此影响,在实际教学中,高中政治学科教师普遍增加了价值量计算的训练。笔者发现,由于一个常见的失误被我们忽略了,不少价值量计算题出现了答案不成立或者答案不唯一的现象,目前有必要纠正这一失误。  相似文献   
27.
科技的飞速发展是现代经济的重要特征,人们对劳动价值论也产生了某些疑问或误解。本文简要分析了科技进步对商品价值决定和价值创造两方面的重要影响,深化了对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相似文献   
28.
劳动价值论正面临着种种质疑、难题和挑战。这些难题主要有:是否只有劳动创造价值?如何解释自然资源的价值源泉和有偿使用?生产资料和科学技术是否创造价值?如何解释价值生产中多要素投入与单要素产出的矛盾?如何解释古文物和企业无形资产的价值源泉?如何计算商品中凝结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只有这些问题得到合现解释,劳动价值论才能得以坚持和发展。  相似文献   
29.
劳动二重性是指劳动的具体性和抽象性 ,这两种性质也可以理解为劳动的有用性和消耗性。劳动的消耗性不仅是指对人的脑、肌肉、神经、手等等的耗费 ,而且归根到底是指人的生命时光在劳动中的不可逆转的流逝。因为具体劳动的有用性直接影响劳动的质量和复杂程度 ,而劳动的质量和复杂程度又直接影响抽象劳动数量和商品价值量 ,所以说劳动二重性共同决定商品价值量。非劳动要素不创造价值。  相似文献   
30.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Ⅰ《经济生活》(人民教育出版社),用直观的教材语言介绍了诸种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如价格与价值、社会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收入与消费、需求与价格等,学生非常容易理解。但在实际教学中,同样是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如果换成非教材语言来表达,学生就云里雾里很难搞懂。其实,同一知识往往有许多不同的表达方式,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善于运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掌握这些变量关系以及其他理论,还可以培养其良好的经济学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