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2篇
  免费   0篇
各国政治   3篇
世界政治   4篇
外交国际关系   7篇
法律   11篇
中国共产党   36篇
中国政治   57篇
政治理论   11篇
综合类   1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21.
梁文霞  张晓芸 《前沿》2010,(12):195-197
由于语言的隔膜,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中的经典作品未能受到应有的重视与尊重,对外翻译的现状更不容乐观。在多元文化受到高度关注的时代背景下,研究少数民族文学典籍的翻译,对增进各民族之间以及中外文化之间的沟通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本文以藏族格言诗的英译研究为例,考察了少数民族文学作品翻译实践及研究的现状,并提出了制定文化政策、培养翻译人才等宏观目标以及当前情况下组织团队进行集体翻译的对策,以期为今后的少数民族翻译活动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22.
何谓大藏经?大藏经者,佛教文化典籍之总集也。那么,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到底有多少部大藏经,而首开先河的第一部刻印本汉文大藏经又源于何时呢?自孔子以来,编篡、整理文化典籍渐成中华文明传统,而西汉以后历代帝王也多以搜求典籍、整理编目作为朝廷文治的一件大事。随着大批佛经梵典被译为汉文,以及中国僧人对汉译佛典、佛教思想经深  相似文献   
123.
王毅 《春秋》2011,(3):43-46
孔子曾在齐都临淄居留三年以上的时间,留下了不少轶事和遗迹。这些轶事和遗迹或见诸典籍,或流传于民间,有的轶事勒石以记,有的载入志书,历传不衰。  相似文献   
124.
美国现象是我们应该好好去研究的。美国只有二百多年的历史,既没有那么多文物可以挖掘,也没有那么多文化典籍可以传承。但是,它的文化影响力、文化软实力,在当今世界是独一无二的。我们研究美国的文化现象,并  相似文献   
125.
人生的真相     
马德 《乡音》2013,(1):48-48
帕斯卡尔说,人是一根会思想的苇草。一个会思想的人,是不会被这个世界轻易左右了的。真正意义上的活过,其实,不是跟着别人走了多久,而是独自走了多远。这样的人,敛冷于眼,藏拙于神,潜动于灵魂,似愚非愚,大巧无巧。但他们,却在思考中抵达内心的宁静和丰富。有一天,当苇草枯去,大地苍茫,如果顺着时光回溯,还能找到一个人,那一定是他的思想,还在尘世的大幕上熠熠闪亮。那是他的生命,给世界留下的,珍  相似文献   
126.
徐迅雷 《世纪行》2008,(8):43-43
“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这是中国古代典籍《礼记》中的话。显然.这主要是对“客人”入乡随俗的善意提醒。中国自古以来被誉为“礼仪之邦”,有着深厚的礼仪文化。如今北京马上就要迎来奥运了.可一说准备奥运,就是咱们得适应西方的礼仪.本来不成问题的礼仪反而成了一个问题了。  相似文献   
127.
曾珺 《湘潮》2011,(11):4-6
毛泽东常说:"我一生最大的爱好是读书。"在熟读中国历史典籍的过程中,他留下了数量丰富、见识独到、视角新奇的历史人物点评手迹。然而,在毛泽东的点评中能得到"政治家"这个评价的人却只有三位:朱敬则、姚崇和张说。  相似文献   
128.
2013年3月17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会见中外记者时说:"在我个人的经历中,在读书、做事、文化熏陶当中,悟出一个道理,就是行大道、民为本、利天下。这九个字不是什么典籍的原话,是我的心得。我坚信做人要正、办事要公,才能利国利民。"李总理言近旨远,掷地有声,令人深省。行大道,要坚定信念。信念是脊  相似文献   
129.
徐中远 《党建研究》2011,(11):61-63
毛泽东从青年时代起.就喜欢阅读传统的经、史、子、集著作,“苟有志于学问,此实为必读而不可缺”.这是青年毛泽东对中国传统文化典籍的态度。他对史籍的爱好,贯穿于他的一生。  相似文献   
130.
周艳琼 《今日民族》2006,(12):35-38
先秦典籍《吕氏春秋》有一段记载说:“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这是先民一边集体搬运巨木,一边呼喊号子的逼真描写。而且,还说出了一个极朴素又极重要的道理:早在原始时代,凡“举重”,必唱“劝力之歌”。所谓“劝力之歌”就是后来的劳动号子。这种体裁是人们在参与需要相互协作的集体劳动时,为了统一劳动节奏、协调劳动动作、调解劳动情绪而唱的一种民歌。所以,产生“号子”的必备条件首先是集体劳动,同时还必须是需要互相协作的集体劳动。诸如出海打鱼,森林伐木、抬木,江河摇橹、拉纤、放排,码头搬运,上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