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4404篇 |
免费 | 449篇 |
国内免费 | 256篇 |
专业分类
各国政治 | 386篇 |
工人农民 | 458篇 |
世界政治 | 1466篇 |
外交国际关系 | 810篇 |
法律 | 6422篇 |
中国共产党 | 14566篇 |
中国政治 | 15631篇 |
政治理论 | 5791篇 |
综合类 | 957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30篇 |
2023年 | 815篇 |
2022年 | 903篇 |
2021年 | 960篇 |
2020年 | 954篇 |
2019年 | 734篇 |
2018年 | 293篇 |
2017年 | 508篇 |
2016年 | 847篇 |
2015年 | 1622篇 |
2014年 | 4414篇 |
2013年 | 3652篇 |
2012年 | 4657篇 |
2011年 | 4456篇 |
2010年 | 4247篇 |
2009年 | 4285篇 |
2008年 | 4625篇 |
2007年 | 3214篇 |
2006年 | 2944篇 |
2005年 | 2186篇 |
2004年 | 1895篇 |
2003年 | 1717篇 |
2002年 | 1887篇 |
2001年 | 1484篇 |
2000年 | 1102篇 |
1999年 | 239篇 |
1998年 | 96篇 |
1997年 | 64篇 |
1996年 | 29篇 |
1995年 | 15篇 |
1994年 | 17篇 |
1993年 | 8篇 |
1992年 | 15篇 |
1991年 | 22篇 |
1990年 | 15篇 |
1989年 | 21篇 |
1988年 | 4篇 |
1987年 | 2篇 |
1986年 | 8篇 |
1985年 | 6篇 |
1984年 | 4篇 |
1983年 | 2篇 |
1982年 | 2篇 |
1981年 | 2篇 |
1980年 | 4篇 |
1979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01.
现代社会知识更新的频度和速度越来越快,无论是组织还是个人,要想与时俱进,首先必须学习。对于广大年轻党员干部而言尤其显得艰巨而紧迫,只有不断加强理论学习,才能更加坚定理想信念、提高党员品质、增强工作能力,永葆共产党员先进性。 相似文献
102.
赛福鼎·艾则孜,1915年3月12日出生在新疆阿图什一个著名的爱国实业者家庭。1935年,他为追求真理,远赴苏联留学,接受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的熏陶。1937年,赛福鼎·艾则孜毕业回国后,被军阀盛世才视为“激进”。1948年加入新疆人民民主同盟,任宣传部部长、《前进报》总编辑,后任新 相似文献
103.
104.
11月1日,第十一届中国国际社会公共安全产品博览会开幕式结束后,松下负责人借此机会拜访了公安部科技局局长王俭。双方就中日两国各自的技术传统、产品和市场现状、社会环境和工作人员素质等方面进行广泛深入的交流。 相似文献
105.
金冲及在2006年5月8日的《北京日报》上撰文说,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中,首先必须纠正一种误识。即把传统文化和封建文化看作同义词。 相似文献
106.
赵巍 《中共乌鲁木齐市委党校学报》2003,(3):18-20
当今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形式逼人,不进则退。”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已经成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无数事实证明,安于现状、墨守成规、不思进取。就会失去创造力,就会落在世界文明进步的后面。我们要在21世纪中叶实现现代化建设的第三步战略目标,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就必须永不自满,永不懈怠,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创新,首先是理论上要创新。正如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所指出的:“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要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只有这样,才 相似文献
107.
理论创新受内在的学术智慧和外在的政治环境的双重制约;通常情况下学术智慧是个常量,因而理论创新更多地取决于政治环境的宽松与否。我国建国后前三十年的政治环境阻碍和抑制了理论创新,造成政治意识形态控制学术研究、不允许批评和反对意见存在,社会也由此失去纠错机会的局面。要使理论创新成为社会的普遍现象,就要解决好学术和政治、学者与政治家、研究与宣传等三个关系。究其根底,就是政治的稳定要求不宜妨碍学术的研究自由,恰是学术研究的众多理论成果为政治行为的有效实施提供了随时对比和选择的思想资料。 相似文献
108.
做好理论武装工作,关键是要用好用活载体,把科学的理论转化为广大干部群众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物质力量,切实把理论武装工作落到实处。结合开展理论工作的实际,应该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109.
秦国涛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07,1(6):80-85
中国当代和谐精神,是以建设和谐社会为目的,以"和而不同"为核心,以崇尚和谐、追求和谐为价值取向,以推进人的和谐发展、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国与国之间的和谐为基本着眼点的价值理念、社会理想、人生追求和精神境界。中国当代和谐精神具有价值引领、经济发展、社会整合、人才培养等功能,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提供价值共识、物质基础、社会氛围和人才支撑,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灵魂。 相似文献
110.
一、优秀传统文化与文化创新什么是文化?一棵小树苗,长在荒郊野外,它不是文化,把它移栽到自家的庭院里,它就成为文化。前者具有天然性。后者具有人为性,所以,天然性和人为性是区分文化和非文化的第一个标准。具有人为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