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篇
  免费   20篇
世界政治   1篇
中国政治   1篇
综合类   66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78 毫秒
21.
22.
中图法分类号R222.2腹痛是内科疾病的常见症候之一。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对腹痛的证候、病机及治法等进行了比较详尽的描述,其论述精辟,辨证准确,对后世影响较大,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探讨。腹部内有肝、胆、脾、胃、肾、大小肠、膀胱等脏腑,并为手足三阴、足少阳...  相似文献   
23.
伤寒论》创立了“六经论伤寒”的辨证论治方法。体现了寒热同形同病规律。所谓寒热同形,指“寒有寒象,热有热象,今则反之,寒见热象,热见寒象,外形虽同,而病之本质实非,这叫寒热同形”;所谓寒热同病,指“寒有寒象,热有热象,真寒真热,两气并见,是为同病也。...  相似文献   
24.
1 纵横说渊源   肝病纵横说,滥觞于仲景。《伤寒论》108条:“伤寒,腹满,谵语,寸口脉浮而紧,此肝乘脾也,名曰纵,刺期门。”109条:“伤寒,发热,啬啬恶寒,大渴欲饮水,其腹必满;自汗出,小便利,其病欲解,此肝乘肺也,名曰横,刺期门。”以五行生克来说明病理机制,前条“纵”为顺次相克,脾胃受病;后条“横”为逆次反侮,肺经受病。两条皆因肝实,故治法同为“刺期门”。历代不少医家认为“此二条非仲景之言”,并删此二条。但肝病纵横说,由于已载经典,势必不同程度地引发后世医家的思考和类比,并力求与临床结合,在实践中进行推衍和发挥。   阳黄患者,湿热蕴结,郁蒸肝胆,症见身目小便俱黄,心中懊,脘痞腹胀,肢倦乏力,口苦干涩,厌油纳少,恶心欲吐,大便或秘结,或溏而不爽,舌苔黄腻,脉弦滑数或濡数。临床治疗:热重于湿者以茵陈蒿汤加味;湿重于热者以茵陈五苓散加减。这是从病因入手辨证分型治疗。近代已故名医岳美中参纵横说,从病位着眼,辨证精当。他说:“茵陈蒿汤,大黄栀子并用,导湿热从小便出,是中下焦药,为竖降法;小陷胸汤,取瓜蒌甘润,不用大黄之苦寒,因中上焦只宜缓解,而黄连与半夏同用,辛开苦泄,是亦协同瓜蒌成缓解之功,为横拓法”[1]。近代已故名医时振声亦曾以小陷胸汤加枳实治疗湿热阳黄,用后发现黄疸下降迅速,以后便广泛用于湿热阳黄。湿热阳黄,便秘腹胀为主症者,病位偏于中下,用茵陈蒿汤——纵;以心下痞满按之疼痛为主症者,病位偏于中上,用小陷胸汤加枳实——横。一纵一横,辨治分明,证之临床,法捷效彰。  相似文献   
25.
刘阳 《南风窗》2007,(14):35-36
《南风窗》(以下简称《南》):许多病人称呼您"救命先生",还有人说您是"当代张仲景"。现在人们对中医的态度非常极端,  相似文献   
26.
仲景对药物的配伍运用巧妙,法度严密,用药灵活变通,对临床处方遣药极有指导意义。特别是对芍药的应用,特色尤为明显。笔者对《伤寒论》中与芍药有关的30方进行研究,现将其应用特色作一归纳、总结,以飨同道。  相似文献   
27.
通过对《景岳全书·伤寒典》的研读 ,发现张介宾从诊法、证候、治法和方药诸方面均对《伤寒论》进行了补充 ,尤其对虚证 (阴证 )伤寒的证候及辨治内容 ,大大丰富和充实了《伤寒论》 ,不仅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而且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8.
伤寒论》101条“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条文中“柴胡证”及“但见一证便是”应当如何理解,后世医家各持异议。其中以成无己为代表,认为当是“或然诸证”;陈修园认为“一证”即是少阳提纲证;以恽铁樵为主一派认为当以“往来寒热”为是;以刘栋为代表一派认为“一证”即96条原文的四大证之一。  相似文献   
29.
3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