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篇
  免费   2篇
世界政治   1篇
外交国际关系   1篇
法律   5篇
中国共产党   11篇
中国政治   28篇
政治理论   6篇
综合类   1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我以前世班禅为榜样,努力学习佛学知识和科学文化知识,德、智、体都有了明显的提高和进步,我深深感受到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和社会主义民族大家庭的温暖。”藏历铁蛇新年到来之际,也是第十一世班禅额尔德尼·确吉杰布11周岁的喜庆日子,在庆祝活动中,第十一世班禅以一口纯正普通话表露出他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12.
日本“东洋学”家高楠顺次郎站在亚洲整体观及东方学的立场上,对佛学之于印度的“文化清算”功能做了深入系统的分析阐述,认为佛学的出现标志着来自西方的印度雅利安人的文化由物质性的文化改造为精神性的东方文化,指出佛学从十五个方面对以往婆罗门教文化做了彻底的“文化清算”,从而与雅利安人固有的“西方思想”分道扬镳,实现了佛学的东方化,不仅改变了印度的历史文化的发展进程,而且逐渐成为“亚洲的核心思想”;他还进一步对印度、中国和日本的佛学特色做了比较。高楠顺次郎关于印度佛学的研究贯穿着“东方-西方”意识,表现了“亚洲核心思想”的认同,富有理论东方学的价值,值得我们进行批判的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3.
刘聪 《学习与实践》2013,(3):134-140
儒佛关系是宋明理学研究中重要问题。比较"格物贯通"与"渐修顿悟"的异同是重新研究宋明理学与佛学关系的具体切入点。"渐修顿悟"是中国佛教在探讨"渐次修行"和"直下了悟"的关系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以"渐修"为权、为方便,以"顿悟"为实、为了义的修行观;"格物贯通"是程朱在融合《大学》"格物"和西晋杜预"涣然冰释,怡然理顺"思想的基础上,提出的认识天理的方法,而与佛学之间没有明显的理论继承关系。"格物贯通"则通过"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的格物工夫,在求得"物理"的基础上最终实现对天理的整体性把握。通过辨析宋明理学与佛学相似概念的异同,有助于重新解读二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章月娥 《党政论坛》2011,(22):36-37
印度佛学大师身边有一个整天喜欢发牢骚的弟子。一天,大师吩咐弟子去买些盐。待弟子回来后,大师让弟予抓一把盐放在。杯水中,并叫他喝了。大师问道:味道如何?弟子咧着嘴说:苦!大师又让他再抓一把盐投进附近的湖里,等弟子把盐倒进湖里后,大师又让这个弟子再尝尝湖水。  相似文献   
15.
<正>中斯关系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有历史记载,早在公元1、2世纪,斯里兰卡就曾派使节到访过中国朝廷。也有人认为,甚至远早于此。因为访问罗马帝国的斯里兰卡使节曾向克劳狄乌斯皇帝报告中斯贸易关  相似文献   
16.
开明派文人与佛学文化之间存在着深刻的联系.他们通过对佛教人生观念、道德观念的吸收和改造,在出世与入世之间形成了一种平衡:一方面以超脱的姿态去抵拒无常的侵袭,抚慰心灵的创痛;另一方面在对病态社会的批判和"童心"的赞美中着力于人性的守护,并以对人生的慈悲胸怀贯穿自己的社会实践.  相似文献   
17.
台湾解严后佛学院所崛起原因:光复以来台湾佛教育未曾中断,佛教界对佛教教育的关注和重视,积极召开各种类型的佛教教育研讨会,创办者有长远的规划和明确的目标,佛学院所在经济上有充分保障,现任院所长、教务长等都有较高学历和从事教育的经验,学生在院所学习时各种费用全免并有奖学金,毕业后多方面的出路.  相似文献   
18.
农夫 《侨园》2013,(1):29
提起印度诗人泰戈尔来,在中国可谓是家喻户晓,泰戈尔是上世纪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他与黎巴嫩著名的诗人纪伯伦齐名,被誉为"站在东西方文化桥梁的两位巨人".  相似文献   
19.
杨全顺  刘春华 《理论学刊》2012,(11):107-111
杨文会是中国近代佛教复兴运动的开创者。1866年,他在南京创立金陵刻经处并主持该刻经处事务45年。他在振兴近代佛教文化,尤其是在刊刻佛教典籍和办学培养佛学人才以及超越宗教的佛教革新等方面,都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是应当予以充分肯定的。  相似文献   
20.
吴学国 《湖湘论坛》2012,(6):87-93,112
早期佛学是实践的、宗教的,其世界观是一种经验的多元实在论,拒斥形上学和绝对主义,以此与奥义书传统有别。然而初期大乘重智的般若思想,在世界观上明确包含了一种绝对主义的形上学。这使大乘的世界观与早期佛教传统之间表现出巨大断裂,却与奥义书形上学具有实质的一致性。事实上,初期大乘形上学的基本图景,即以性空如幻等解释经验存在,以非有非无、不二、无分别等描述绝对,并用二谛论把二者统一起来,都是继承、发展奥义书的形上学而来的,它的形成是奥义书思想对佛教长期渗透的结果。同时大乘佛学乃进一步破除奥义书形上学对梵作为永恒实体的执着、舍"有"入"空",从而进入无住、无得的绝对自由之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