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篇
  免费   0篇
各国政治   2篇
工人农民   1篇
外交国际关系   3篇
法律   3篇
中国共产党   22篇
中国政治   23篇
政治理论   2篇
综合类   6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当代广西》2012,(20):59-59
“灯红酒绿”这个词我们常看到,灯红可以理解,而酒为什么是绿的呢?  相似文献   
22.
母亲词典     
老猫炕上睡,一辈传一辈。我的母亲是个不识字的家庭妇女,但她却能够随口说出许多富有生活经验和人生哲理的俗话。十多年来,我把随时回忆起来的“母亲的话”留心记录下来,居然积攒了400余条。再加上我另外收集的一些流行于故乡的民谚俗语,已逾干条。古人云:话须通俗方传远,语必关风始动人。的确,俗语不俗,它是一个古老民族的智慧结晶。  相似文献   
23.
"锢露"(gù·lou)指用熔化的金属堵塞金属器物的漏洞。这个词在上世纪60、70年代仍活跃在人们的口语中,是通行于北方方言区的俗语词,多见于历代笔记小说中,现代各大辞书也均有收录。尽管"锢露"一词书写形式各异,但释义基本相同。我们利用文献资料和现代方言材料相结合的方法,对"锢露"的词源进行了考释,认为"锢露"即"锢"字反语。后来受到汉语"字必表义"传统的影响,加之脱离语源环境久远,"锢露"被重新分析为动宾关系合成词。通过对其历史线索的梳理,补充并纠正了现代辞书对"锢露"一词注音和释义的缺陷及失误。  相似文献   
24.
郭敬波 《检察风云》2013,(16):32-32
近期社会广泛关注的李某某涉嫌强奸案可谓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先是"轮流发生性关系"的用语引起了网民热炒,网民认为这"暗示将不以强奸定罪";而后是清华大学法学院一教授在其微博中替李某某的律师辩护时表示:"强奸陪酒女比强奸良家妇女危害性要小",又是引来网民的一片叫骂。  相似文献   
25.
正诗好不好,都在诗人心底,不舍不弃;奖给不给,全在评委手里,不嗔不妄。——有人如是评周获奖争议凭借诗集《将进茶》,四川大学教授周啸天获得最新一届鲁迅文学奖诗歌奖。随之而来的,是围绕周啸天本人、也波及鲁迅文学奖形象的争论。网络上,《将进茶》中几首诗的断片广为流传,网友和评论家纷纷质疑这些诗句过于"口水",甚至连"打油诗"都不如。近日,廉政瞭望记者专访了周啸天。针对网络上的争议和调侃,周啸天称,自己捡了个"大馅饼",又何必介意别人怎么说呢。他每天都上网查看最新的评论,但从未针对那些质疑做出专门回应。  相似文献   
26.
金岳霖的一生,具有特别强烈的传奇色彩。尽管老先生的学问——逻辑学,异常冷僻枯燥,但先生流淌出来的雅人深致、魏晋风流,令人歆羡不已。妙语金岳霖自幼就聪慧,因此小小年纪就考进了清华。他十几岁的时候,觉得中国俗语"金钱如粪土,朋友值千金"有问题,指出如果把这两句话作为前提,得出的逻辑结论应该是  相似文献   
27.
我国古代尚俭戒奢思想对建立节约型社会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从传说中的尧、舜、禹时代起,便首开了中华民族勤俭节约之风的先河,《尚书·大禹谟》就有“克勤于民,克俭于家”的记载。在古代文化典籍中、在对子孙的家训家诫里、在世代相传的民间俗语中、在文人骚客的诗词里,随处可见对节俭的深刻认识和对节俭行为的肯定和赞美。探讨古人对节俭问题的认识、看法和态度,  相似文献   
28.
天平     
乍看起来,绰号与腐败似乎风马牛不相及。其实,他们之间有着重要的联系。俗语说:“好名难修,坏名难丢。”当贪官落马,人们在对贪官昔日的“蛛丝马迹”“惊回首”的同时,那些绰号也在接受着道德的审判和舆论的谴责。  相似文献   
29.
《便民图纂》的语言整体上反映了明代口语的实际面貌,也夹杂着少量沿自宋元的语言成分;其中的农业俗语,带有浓郁的农业色彩,核心意义、结构形式具有明显的定型性,多采用具象化的表达方式;主要内容集中在农作物栽培技术、花木种植、气象预测等方面;各种俗语数量的多少,取决于所反映的事物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程度;科学性是影响俗语流传的重要因素,民众的认知水平是最具决定性的因素;农业俗语真实地反映了古语与今语、书语与口语的历时替换情况以及方言之间的词汇差异,为词汇史研究提供了更多的证据。  相似文献   
30.
乡规民约是在乡贤士绅、族长等地方精英的主导下,由村民广泛参与,自愿、自主、自发或由政府提倡、强制制定的一种对局域内全体社会成员日常生产生活的行为规范、道德准则和价值诉求。它立足地方实际,或有文本表述,或直接由民间俗语方言口耳相传,具有地方性、准法律性和易传播性。乡规民约是由某一区域居民自愿制定的,其必然综合本区域内的文化传统、地理环境、经济结构等各种因素,其覆盖控制的范围在古代通常是“一里”,相当于今天的一个自然村。[1]乡规民约是维持乡村社会秩序的“软法”,费孝通先生说:“从基层上看,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2]数千年来,“皇权不下县”“绅权不上朝”,地方士绅与皇帝共治天下,而士绅治理乡土社会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具有准法律性的乡规民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