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0篇
  免费   0篇
各国政治   1篇
工人农民   2篇
世界政治   7篇
外交国际关系   6篇
法律   84篇
中国共产党   49篇
中国政治   83篇
政治理论   18篇
综合类   20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1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反洗钱的国际经验及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世纪70年代以来,洗钱犯罪已成为世界各国的众矢之的,反洗钱更成为衡量政府能力、国家信誉的标志.通过对美国、瑞士、英国、澳大利亚、俄罗斯反洗钱经验的介绍,将对建立健全我国的反洗钱体系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52.
富君  晓华  相鹏  娜琴 《人大建设》2008,(3):15-16
2007年12月20日,河南省内乡县十三届人大代表赵金惠给县政府送上了一面锦旗,感谢政府为她解决了难题,更感叹人大和政府在老百姓心中树立了良好的信誉和形象。  相似文献   
53.
陈秋兰 《中国律师》2004,(12):30-34
以诚信为本,恪守“信誉第一、客户至上”的宗旨,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对委托人高度负责。依据事实和法律竭尽全力维护客户的合法权益,力争将每一件法律事务都办成“精品”。———北京信杰律师事务所  相似文献   
54.
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中的政府行为逻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信誉品属性,使市场机制难以发挥作用而出现农产品"柠檬市场",因而公共治理成为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最后防线。但是,在现有的政府职责考核机制和财政制度下,正是这种信誉品属性使各级政府将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视为"费力难讨好"的苦差。由于缺乏足够动力或有效的压力,各级政府利用信息优势和考核机制的漏洞,采取各种策略性行为应付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职责,致使我国日益完善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法律法规因执行机制无力而难以真正落实。  相似文献   
55.
近年来,通过刑事程序追诉损害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罪已经成为了公司等商业机构对抗批评者的最强大武器.对此罪的认定在理论上颇为困难,实践中则颇多牵强之处.这主要由于批评者的行为和损害后果之间很难确认有力的因果联系,损害后果的大小也很难认定.已有刑事判决包括《最高人民法院公报》所刊登的双菱空调案亦并不令人信服.为了防止对舆论监督不必要的打压,司法者应适度容忍不完全正确的批评,此罪至少应尽量避免适用于不涉及商事竞争的情形,因为此类主体在舆论场上的影响力一般会显著低于被批评者.  相似文献   
56.
10月18日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在北京落幕,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国家文化建设作为软实力塑造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人们的视线再次拉回到传统文化建设上来。自从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著名学者约瑟夫·奈提出“软实力”概念以来,它就开始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纵观近现代世界一流强国崛起的历史,可以看出“软实力”建设在其崛起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在和平发展过程中如何提高自身的国际影响力,如何通过软实力来塑造中国良好的国际形象,掌控能力、战略信誉以及表现能力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57.
有关我国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立法误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风 《经济与法》2001,(3):16-18
精神损害,是指精神利益损害,又可称非财产利益损害。结合我国实际,则是指不法侵害他人的名誉、姓名、肖像、荣誉、名称等人身权利,给受害人的人格、精神、尊严、信誉、品格等造成非财产上的损害。精神损害(狭义)作为一种新型的民事法律关系,其法律特征如下:1、精神损害行为是一种不法的侵害他人合法人身权的行为;2、精神损害直接表现为一种非财产性损害,  相似文献   
58.
段君 《青年研究》2020,(4):21-31
从消费角度出发,通过分析青年消费者参与线上信誉机制的过程,呈现集体意向与山寨品消费之间的关系,探讨网络市场山寨品流行的社会文化原因。研究发现,线上交易平台惯常采用的信誉机制为山寨品的流行发挥了关键作用。通过信誉机制中的关系运作,坚持时尚潮流文化的青年群体能够发现、比较、体验不同商家的山寨产品,并就商家责任、产品改进等事宜进行磋商,山寨品表现出精益求精的发展趋势。伴随山寨品的不断精益和流行,时尚青年群体不同程度地完成了自我身份认同的再生产,推动了青年潮流文化的进一步繁荣,而这种文化繁荣又反过来刺激山寨品市场的再生。  相似文献   
59.
石泉 《中国律师》2004,(1):57-58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商业竞争日渐激烈,损害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的犯罪也逐渐呈现出来,单纯依靠《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调控已不能满足市场经济的需要,因此修订后的《刑法》设立了损害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罪,以更好地保护社会  相似文献   
60.
有些企业是不可救药了:就组织上说,好比已经成了恐龙化石,僵掉了。总之,时至今日,哪家商号,无论牌子多硬,产品多红,资本多厚。职工队伍多大,也无论它在金融界信誉多高,在市场上风头多健——无不人人自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