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01篇
  免费   12篇
各国政治   5篇
工人农民   12篇
世界政治   31篇
外交国际关系   16篇
法律   300篇
中国共产党   139篇
中国政治   280篇
政治理论   57篇
综合类   17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25篇
  2021年   32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26篇
  2015年   55篇
  2014年   130篇
  2013年   97篇
  2012年   86篇
  2011年   102篇
  2010年   93篇
  2009年   63篇
  2008年   55篇
  2007年   35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33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21.
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接程序集体行使职权的特点.要求其工作必须规范.用语必须准确,以保证人大工作的严肃性。笔者认为,以下概念性问题应注意区别和把握:  相似文献   
122.
随着计算机犯罪案件的日益增多,严厉打击危害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犯罪已经刻不容缓。然而,在办理危害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案件的过程中,适用刑法相关规定遇到了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明确。为适应司法实践需要,明确危害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犯罪的法律适用问题,  相似文献   
123.
罢工现象自其产生之日起就没有停止过,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劳工权利意识的增强,由罢工而产生的劳资冲突更是激烈.罢工权的发展经历了由小到大、由无序走向有序、从禁止走向合法的历程.这个过程彰显了其在不同历史阶段所着重表现出来的不同权利属性,也承载着历史对其不同的评判——从立法禁止到被人权法确认.虽然国际法上把罢工权确立为一项人权,但其在各国的发展程度不一.罢工权入宪是罢工权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罢工权与资方与政府为各自的利益博弈的共赢结果.  相似文献   
124.
不作为犯罪的认定在刑法学界素来众说纷纭,争论的焦点在于不作为犯罪的作为义务。在不作为犯罪的入罪化问题上,我们认为,应当以作为义务为线索,以"道德—法律"分析模式对不作为犯罪的作为义务的产生根据进行分析,然后再以一般性入罪机制和特殊性入罪机制对不作为犯罪的作为义务的地位进行考察,从而对不作为犯罪的入罪化问题得出一个整体式的理论分析范式。  相似文献   
125.
《校车安全管理条例》日前全文发布并正式施行。根据条例,高中生未纳入校车服务范围。而幼儿入园也以保障幼儿就近入园和由家长接送为原则。条例强调将对校车超员从重处罚。校车可在公交专用车道行驶,遇到拥堵可优先通行。  相似文献   
126.
刘醒 《法制博览》2013,(7):25-26,4
近年来,我国儿童虐待事件频频见诸报端,儿童虐待问题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但关于儿童虐待的研究多局限在虐待本身,鲜有对儿童虐待法律保护制度的探讨。本文通过对温岭的幼师虐童案进行分析研究,剖析我国关于儿童虐待法律保护制度的不足。并借鉴域外的儿童保护法律体系,提出应对我国儿童虐待的是否入刑的建议,提出相应的完善儿童虐待的社会配套保障机制等建议。  相似文献   
127.
《党课》2011,(16):80-81
在美国,小孩刚入园,老师就给每个家长发一份备忘录,以孩子的口气提醒父母对待孩子时的注意事项: 1.别溺爱我。我很清楚地知道,我不应该得到每一样我所要求的东西,我哭闹不休其实只是在试探你。  相似文献   
128.
以重庆市2010年国培项目的参培教师和参培教师所在单位为调查对象,发现重庆市中小学教师职后教育的课程设置与教学研修方式存在针对性欠突出、结构欠均衡、脱离实践、忽视个体差异、忽视教师需求等弊端,建议通过建构三性统筹、实践导向的课程设置模式和院校联动、上下结合的教学研修方式来加以克服。  相似文献   
129.
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于1978年开始实行,此后,我国人口形势经历了转变,即从高生育率到低生育率,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使得堕胎已经成为一个日益突出的社会问题。为了实现我国人权保护观念的提升,维护社会道德底线,立法部门应加快立法进程,遏制对胎儿的不法侵害。  相似文献   
130.
郝洪 《政府法制》2009,(3X):7-7
<正>随着科技的发展与网络信息技术的普及,公民个人信息遭到非法收集、恶意使用、篡改乃至非法买卖等问题日益突出,以至扰乱公民个人生活安宁进而危及其人身、财产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