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50篇
  免费   88篇
  国内免费   10篇
各国政治   8篇
工人农民   37篇
世界政治   77篇
外交国际关系   11篇
法律   2950篇
中国共产党   299篇
中国政治   632篇
政治理论   145篇
综合类   789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50篇
  2022年   55篇
  2021年   101篇
  2020年   84篇
  2019年   44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44篇
  2016年   46篇
  2015年   161篇
  2014年   327篇
  2013年   351篇
  2012年   378篇
  2011年   397篇
  2010年   413篇
  2009年   388篇
  2008年   420篇
  2007年   299篇
  2006年   233篇
  2005年   239篇
  2004年   181篇
  2003年   155篇
  2002年   221篇
  2001年   158篇
  2000年   99篇
  1999年   28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41.
公共政策目标体现的是整个公共行为的根本价值,是决定政策效果的根本所在。政策目标的确定主要取决于决策者在规划政策时对事实前提和价值前提,即事与愿的关系的拿捏。文章以1998年以来我国政府制定的有关政策对房地产业的影响为例,运用引证法、比较法、归纳法等,阐述公共政策目标确定过程中事实前提与价值前提的关系,并论证在政策的制定过程中,坚持以社会总体利益优先考虑的价值前提应先位于事实前提,即事遂人愿原则。  相似文献   
942.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环境保护、消费者权益保护等方面的矛盾逐渐凸现,因此建立公益诉讼制度日益成为社会公众的一个迫切要求。虽然法学界对建立公益诉讼制度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已经到达了一致认同,但是在具体的制度设计方面还存在较大的差异。在本文中,笔者力图通过介绍公益诉讼的相关概念,阐述公诉权理论,分析检察院提起公益诉讼的必要性,来对我国公益诉讼制度的具体构建提出若干可行性建议,以期对我国公益诉讼制度的构建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943.
论已确认事实的预决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已确认事实的预决力既不同于裁判的既判力,也有别于"争点效"和"争点排除规则",其是我国民事诉讼法确立的一项具有独特内涵的制度。然而,由于我国民事诉讼法未明确预决力的条件和范围,从而致使司法实践中法院的做法各不相同,这种状况一方面有损法院判决的一致性、权威性,也与确立预决力制度的初衷相违背,因此,民事诉讼法的修改应明确预决力的条件和范围。实践中,法院应根据已确认事实的不同具体认定其不同的预决力。  相似文献   
944.
行政公诉是一种检察官针对侵犯公共利益的违法行政行为而提起的一种诉讼类型,从国外行政公诉的发展过程看,这种诉讼之所以由检察官提起,是基于其公益代表人角色的定位;行政公诉能够弥补传统行政诉讼仅仅由利害关系人发动的局限,从而更有利于公共利益的维护;同时,这一制度也填补了审判权监督行政权时"不告不理"的空白,有利于检察权配合审判权以实现对行政权的监督。  相似文献   
945.
民事诉讼审级制度的新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田玉 《河北法学》2004,22(11):79-83
在我国民事诉讼实践中 ,两审终审的审级制度有蜕化为“一审终审”的危险 ,加上其他一些弊端 ,两审终审制度渐呈难以为继的趋势。在构建我国三审终审制过程中 ,不必拘泥于三审上诉为“法律审”的限制 ,而应当考虑审级制度与再审程序的互相协调、作用互补。同时 ,要对现行各级法院的职能作出调整和分工 ,从组织机构上保障三审终审制度真正得到实施。  相似文献   
946.
行政事实行为再认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行政事实行为 ,在行政法发展的早期 ,被认为不受行政法支配 ,如若违法 ,依刑法、民法或国家赔偿法确定其赔偿责任。但随着法治国的出现和发展 ,一切行政行为都须服膺行政法治的理念 ,因此 ,以内涵十分不确定的事实行为与法律行为的区分来划分可否给予救济是不适宜的  相似文献   
947.
对“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原则的重新释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蔡彦敏 《中国法学》2001,(2):157-166
在民事审判方式改革向纵深持续发展的情势下 ,对“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原则重新释读十分必要。作者认为 ,以事实为根据中的“事实”包括法律上的实体纠纷事实和程序上的事实。法律上的实体纠纷事实具有集客观性、正当程序性、主观性于一体的性征。而对以法律为准绳原则的奉行 ,要求我们特别关注法律的局限性与法官的能动性问题 ,探究有关法官基于自由裁量权补充发展法律及其与以法律为准绳的关系。以法律为准绳原则可以指引法官充分认识自由裁量权的性质并具有对法官能动司法过程的程序保障和规制的重要功能  相似文献   
948.
提起公诉的证据标准及其司法审查比较研究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孙长永 《中国法学》2001,(4):119-139
法、德、日、英、美五国刑事诉讼中的公诉证据标准之所以都比有罪判决的证据标准低,有其特殊的原因;为了防止无根据地决定起诉或者恶意追诉,法治国家普遍要求对重罪案件在决定起诉之后、实体审理之前进行司法审查,公诉证据标准不仅是控方自行掌握的“行业标准”,而且是一种必须接受司法审查的“法定标准”,达到这一标准是国家要求被告人在公开的法庭上回答指控的前提条件;我国的公诉证据标准与定罪的证据标准相同,而且不受司法审查;中国特有的诉讼构造和证据规则以及防止错诉、错判的现实需要,决定了中国应当坚持而不应当降低现行法规定的公诉证据标准。  相似文献   
949.
一、再生证据的概念 “再生证据”是一个相对概念是相对于“原生证据”而言。所谓原生证据,是指犯罪嫌疑人在实施犯罪中,侦查主体为着手开展侦查之前,业已形成的反映该犯罪事实及其它案件事实的一切证据事实。不言而喻,再生证据就是指犯罪嫌疑人及其利益关系人,以  相似文献   
950.
重构我国检察机关提起民事诉讼机制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重构我国检察机关提起民事诉讼机制,对损害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进行监督,是维护社会公正和司法实践的需要,是拓展现阶段民事行政检察业务的一种探索。现阶段重构我国检察机关提起民事诉讼机制的理论依据应定位为公益说。对涉及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及公序良俗的民事经济案件,检察机关有权提起公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