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30篇
  免费   1篇
各国政治   5篇
工人农民   1篇
世界政治   28篇
外交国际关系   10篇
法律   7篇
中国共产党   655篇
中国政治   105篇
政治理论   51篇
综合类   69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73篇
  2013年   76篇
  2012年   101篇
  2011年   153篇
  2010年   78篇
  2009年   64篇
  2008年   85篇
  2007年   57篇
  2006年   32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62 毫秒
891.
共产国际在1930至1931年对中国革命确实做出了很多"以农村为中心"的工作指示。但这只是暂时的工作部署,而不是根本的指导思想。因为共产国际做出这些指示主要是当时形势的需要,在思想上没有牢固坚持,执行时表现出动摇,存在时间太短。  相似文献   
892.
郑瑞峰 《世纪风采》2008,(12):36-38
1921年中国共产党刚成立时,中国共产党总书记陈独秀与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就中共是否接受共产国际津贴等问题,发生了激烈的争吵。 1921年6月3日,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和尼科尔斯基乘船到达上海,之后马林与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的代理书记李达和李汉俊取得了联系,在李达、李汉俊代表陈独秀向马林汇报工作后,  相似文献   
893.
刘战  陈雷 《党史纵横》2001,(1):27-28
马林,原名亨德立克斯·斯内夫利特,生于荷兰鹿特丹,曾用过 12个化名和 1个笔名,其中最有名的化名就是马林。 1920年,列宁委派他作为共产国际的正式代表来中国。马林于 1921年 4月正式起程, 6月 3日到达上海, 1923年 9月奉命返回莫斯科, 10月离开中国。在中国期间,马林对中国共产党的建设起了一定的作用,对国共党内合作的实现起了关键性的作用。   [1]马林来中国后,“通过半年多实践”,“认识到应建议共产党与国民党合作开展国民革命”。① 1921年秋,马林在上海会见了孙中山的代表张继。这次会见的结果之一是国民党邀请马林于…  相似文献   
894.
海伦有着一段荡气回肠的抗日斗争历史。海伦抗日游击队在东北抗日联军斗争史上赫赫有名。1936年2月20日,中国共产党驻共产国际代表团以东北抗日联军第1—6军军长杨靖宇、赵尚志和周保中等名义发表了《东北抗日联军统一军队建制宣言》。在这个历史文献中,海伦游击队与汤原游击队齐名,列入"宣言"的倡导者之一。由于海伦游击队后来失败了,没有像汤原游击队那样发展壮大起来,后来扩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六军,因  相似文献   
895.
896.
(五)苏联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与中国”的争论1927年上半年,中国大革命走向失败,共产国际内部就中国社会性质和革命性质,展开了激烈争论。斯大林认为,中国正经历着既反对封建残余又反对帝国主义的土地革命,土地革命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基础和内容。反对派托洛茨基等人认为  相似文献   
897.
1936年,当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的时刻,蒋介石仍然坚持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遭到全国人民和国民党地方实力派的反对.  相似文献   
898.
《中国监察》2008,(23):F0004-F0004
1927年4月下旬,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武昌第一小学举行。出席大会的代表80多人,共产国际代表罗易、鲍罗廷、维经斯基等出席了大会。会议决定成立中央监察委员会,选举产生了以王荷波为主席,许白吴、张佐臣、杨匏安、刘峻山、周振声、蔡以忱为委员,  相似文献   
899.
2007年,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的《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苏维埃运动(1931—1937)》第十五卷公布了一封尘封70年的密函,引出了一段鲜为人知的陈年往事。这是一封宋庆龄写给王明的信函,全文如下:  相似文献   
900.
屠知力 《法制博览》2011,(13):78-79
被遗忘的中共一大代表熟悉中共党史的人都知道:中共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共有15位参加者,国内出席者13人,还有两位共产国际的代表:马林和尼克尔斯基。15人中,14人的履历、照片和人生故事,都一清二楚,唯有尼克尔斯基,成了一个谜团,几乎无人知晓他的模样、他的故事。90年前匆匆走进上海望志路106号(今兴业路76号)的这位俄国人,作为共产国际远东书记处代表,被郑重委派来华帮助中共建党,并在“一大”有过重要发言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