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1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篇
世界政治   14篇
外交国际关系   3篇
法律   112篇
中国共产党   106篇
中国政治   160篇
政治理论   83篇
综合类   10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41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39篇
  2011年   52篇
  2010年   65篇
  2009年   61篇
  2008年   45篇
  2007年   37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26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是新时代农村改革的焦点和难点。习近平在2016年视察小岗村时指出,“新形势下深化农村改革,主线仍然是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①。“仍然”一词,深刻揭示出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对农村土地制度及维护与发展农民土地利益的重视。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就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明确要求尊重农民意愿、保障农民权益。  相似文献   
92.
经济新常态下,农村经济生产力释放遭遇瓶颈。农地作为不动产不能分割、变卖。为了盘活农村土地,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缩小城乡经济差距,学界和业界提出了三种农地金融发展模式。在比较分析这三种模式的基础上,以土地证券化为基础优化设计出了一套新的发展模式,以期促进农地生产力的释放,在农村地区早日实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对迅速实现农业产业化的升级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93.
城镇化进程中农地必须由零碎化经营转向规模化经营。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在城镇化进程中促进农地规模化经营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包括采取各种措施促使农地集中连片经营、注重保障农民土地权益、充分发挥政府的服务功能、避免激进的土地规模化制度变革模式等,我们应该从中受到启发,尤其是制定农地流转激励性政策和法律、严惩侵害农民土地权益的行为、加强政府的资金和技术支持力度、防止土地私有化等是我们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94.
《求实》2015,(5)
我国成功的典型家庭农场模式的发展表明,政府在家庭农场的土地流转、财政补贴、行业管理等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形成了对市场的"亲善型"介入与干预,并取得了相当好的效果。这种干预自有其经济学上的理论依据与发达国家的实践经验支撑,是农业生产的正外部性、多重风险性、土地的社会政治属性等提出的必然要求。家庭农场发展中的政府"亲善型"干预研究,有助于正确理解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同时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的命题,启示人们对政府与市场关系不可作机械的理解。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在两种机制配置资源效率相等的那一点上,只要能提供更高的效率,政府应在尊重市场的前提下积极作为,同时政府应尽力承担改革的成本。  相似文献   
95.
中国农地"三权分置"改革的动因在于坚守集体土地所有权、兼顾农民的公平与农业的效率。在农地"三权分置"政策与现行法冲突时,对"三权分置"的研究现状在研究方法上体系化思维不够;在拟实现的目标上将政策目标进行最贴切的法律制度转化不够;对"三权分置"中"三权"的理论重点即权利本质及其如何实现的研究有缺憾。"三权分置"下中国农地法制改革的立法构架前提是:深刻理解该政策出台背景及其所导向的问题,分析该政策目标在现行法上不可实现的缘由。最后,在关涉坚持集体所有权、稳定土地承包权(资格)、放活土地经营权的具体制度时,应考虑以最低立法成本完成周延的制度设计,确保法律逻辑的自洽和政策意图的实现。  相似文献   
96.
祝天智  阎辞 《长白学刊》2021,(2):123-130
公平与效率的矛盾是农地承包制度发展中的固有矛盾,是影响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因素,研究农地承包制度中这一矛盾的协调意义重大。从政策演进的视角揭示农地承包制度发展进程中公平与效率矛盾的表现及变化,分析矛盾原因并探索缓和矛盾的有效对策。结果表明:在农地承包制度演进过程中,公平与效率的矛盾以土地细碎化、人地关系不匹配等形式存在于分配、流转、承包期及权利划分制度安排中,并呈现长期存在的趋势。这一结果的产生根源在于"公平-效率"的内生矛盾属性,并受到初始效率路径、城市容纳有限、市场资源配置能力受限等因素的影响。针对这一矛盾,需要采取转变发展思路、完善城市保障制度、推广土地流转等措施加以协调。  相似文献   
97.
农地流转是保障国家粮食充足、实现农业现代化、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重要举措。然而,农地流转存在土地所有权主体虚位、土地流转程序不规范、土地市场中介组织不完善等众多障碍。因此,采取完善农地产权制度、规范农地流转行为等一系列措施将有效健全农地流转制度,推动农地合理、有序流转。  相似文献   
98.
工业化与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伴随着愈加突出的农地抛荒现象,抑制农地抛荒有利于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基于2016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中的南方13省域样本数据,文章运用Tobit模型和Heckman两阶段模型从地理特征差异视角分析了农业生产性服务对农地抛荒的抑制性影响。研究表明:第一,农业生产性服务对农地抛荒有显著的抑制作用。第二,农业生产性服务对不同地形的农地抛荒影响存在明显差异,对平原地区的农地抛荒抑制作用明显,而对丘陵地区和山区的农地抛荒的抑制作用不显著;第三,各类农业生产性服务在不同地形条件下表现出不同的抑制效应,综合反映为农业生产性服务水平不足。基于此,应加强丘陵、山区等地区的农业生产性服务技术力量,改善其基础设施条件;提升农业生产性服务水平,完善服务链条;把握不同地形农户需求演变趋势,优化农业生产性服务供给结构;制定差异化农业补贴方式,提升农业经营主体种粮积极性。  相似文献   
99.
“乡土中国”是我国农村的基本社会事实。土地问题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逻辑起点,也是深化改革的关键着力点。优化地权配置,通过土地流转提高农地利用效率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从地权配置角度切入,剖析乡村振兴与农地流转之间的内生关系,探究了当前农地流转的成绩、不足以及困境,以图耦合地、人、业、钱等要素的关系。为推进农地流转体制机制创新,应当加快法律法规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网络化的农地流转市场并充分监管农地用途,合理界定相关权利主体及其行为边界,激活土地的多层次权能,促进现代农业与小农户有机衔接,同时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减少农地流转的后顾之忧,殷实农民获得感。  相似文献   
100.
唐俐 《行政与法》2010,(4):22-25
包括海南农垦在内的全国农垦经历了丰富的制度变迁过程,其农地制度也经历了从高度集中统一的公有公用到职工家庭承包经营、租赁经营等变化。目前我国农垦农地制度在农地国有资产营运、监管、土地承包经营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应采取明确农地国有资产行使、监管主体、建立国有农地承包经营制度等措施并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