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篇
  免费   0篇
法律   1篇
中国共产党   10篇
中国政治   17篇
政治理论   6篇
综合类   4篇
  2024年   1篇
  2021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0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湖南省教育厅近日出台文件,要求严格落实课程计划,普通高中不得文、理分科,这在全国尚属首次。湖南省教育厅出台的《关  相似文献   
12.
张之泽 《黄埔》2010,(6):34-35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同年8月,我考上了成都军校十五期。当时军校的教育长是陈继承将军,他接替张治中策划学生总队因抗战西迁的艰巨任务。1938年元旦,我在武昌右旗入伍,编入十五期一总队。同年3月乘船到宜昌,6月抵达重庆,7月沿成渝公路行军到了西校场。升学考试后,开始分科教育,步兵第一大队包括炮、工兵各一队;步兵第二大队包括骑兵、辎重、通信各一队;步兵第三大队全部为空军。我们是1940年7月毕业。  相似文献   
13.
知识学习与科学精神、人文情怀的培养遵循不同的规律.当前,中国学生出现知识结构缺陷、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缺失的问题,根源不在文理分科,而是高考统领下的应试教育体制.文理分科问题其实是个伪问题,高考制度改革才是真问题.分专业高考,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特长,有利于学生在"兴趣学习"中培养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  相似文献   
14.
万物互联、智能化时代的到来呼唤能够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高等教育,这就需要在高校中推行文理融合教育。文理融合需要跨越文理科知识的学科界限,恢复知识之间的既有联系,实现知识之间的交叉融合,从而更全面、更深入地认识和改造世界。船舶特色类高校具体如何进行文理融合,可以从课程设置、社会观念变革、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发力。  相似文献   
15.
16.
上海高考综合改革方案近日公布,“文理不分科”是这次高考改革的着力点之一。有人认为,以前不分的,后来改革又分了,现在又不分,是否在“翻大饼”?我认为,这次改革不是表面翻几个浪花。这次是对应试教育现象“伤筋动骨”的一次深层次改革。  相似文献   
17.
高考新政有为学生减负、破解文理分科和"唯分数论"难题、促进高考公正等目标追求。为实现这些目标,需化解文理不分科与学生减负、不"唯分数论"与传统国民性、公平与效率三组矛盾。与此同时,高考新政可能会使文理不分科流于形式或得不偿失,使学生负担此消彼长,使高中教学和考试监管困难重重。建议将文理不分科调整为高中前两年文理不分科,高三及高考文理分科;学业水平考试文科生只考理科课程,理科生只考文科课程;所有高考科目均有两次考试机会;语文、数学以外的高考科目由高校根据专业需要在规定的分值范围内自主决定各科分值,但各专业的总分值统一,以确保根据总分从高分到低分录取的原则下单科有专长者被相关专业优先录取。  相似文献   
18.
徐春梅  夏慧  孙桂芹 《学理论》2012,(35):300-301
近些年来,取消高中"文理分科"和加强大学"通识教育"问题备受关注。"文理分科"和"通识教育"相对的"专业教育"作为分科教学中的两种表现形式,实际上是对一个整体的人的一种分裂,具体表现为知识的断裂。所以从知识断裂的视角探讨一下学校教育中现行分科教学的片面性问题,进而分析造成这种知识断裂的后果以及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19.
刘道玉 《同舟共进》2014,(12):31-33
青少年成才取决于什么因素?坦率地说,之前南方科技大学的学生问我这个问题时,搞了一辈子教育工作的我也没有完全弄清楚。经过两年多的学习和思考,我终于有了心得,并正式回答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20.
史新恒 《求索》2011,(6):236-238,248
提法使作为承上启下、衔接司法与行政的枢纽机构,在清廷法制改革的制度设计中具有重要的位置。自从提法使被确定筹设之日起,其运行机制的健全与完善也逐步开始,其中废除传统的书吏和库役制度,通过分科改制实现向西方科层制的转变,从而实现机构运行体制的近代化,是其重要目标和环节之一。这项举措既是建构提法使官制的目标,也是从按察使到提法使过渡的实现路径,并最终使提法使衙门摆脱了按察使旧制,从而出现了一种新气象,不仅有力地改善了提法使衙门自身的运行实效,同时也推动了清廷整个法制改革的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