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03篇
  免费   98篇
  国内免费   2篇
工人农民   2篇
世界政治   104篇
外交国际关系   5篇
法律   2040篇
中国共产党   77篇
中国政治   447篇
政治理论   81篇
综合类   747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31篇
  2021年   40篇
  2020年   42篇
  2019年   30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30篇
  2016年   51篇
  2015年   97篇
  2014年   218篇
  2013年   175篇
  2012年   253篇
  2011年   291篇
  2010年   273篇
  2009年   250篇
  2008年   305篇
  2007年   230篇
  2006年   213篇
  2005年   186篇
  2004年   166篇
  2003年   114篇
  2002年   123篇
  2001年   104篇
  2000年   103篇
  1999年   41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4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991.
我国现有的刑罚体系过于重视刑罚的惩罚功能,而轻视刑罚的教育功能和威慑功能,无法有效的遏制年轻人暴力犯罪的不利态势。我国刑法应对现有刑罚体系进行重构,将鞭刑这种刑罚方式纳入刑罚体系。  相似文献   
992.
由于我国刑法体系中前科制度的缺位,使得前科法律定位不明确。犯罪人受过刑事处罚后复归社会的法律地位与社会评价无法预测和控制,这不利于其重返社会、消除犯罪标签。因此,在现行刑法体系中建立完善的前科制度,可使刑罚的功能达到最大化,使刑罚的效果处于可控制的范围。  相似文献   
993.
姜楠 《中国司法》2015,(3):91-94
一、中间制裁制度简介1.中间制裁制度概念中间制裁(Intermediate Sanction),又称中间刑罚(Intermediate Punishment),是比传统缓刑更严厉但比监禁成本低的刑罚执行措施。它是一种介于监禁与缓刑之间的刑罚,并与监禁刑和缓刑共同构成了刑罚执行的梯度。中间制裁是社区矫正方式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制度目标主要包括:通过限制违法者的自由保护公众安全;让罪犯为自己的罪行承担责任;解决毒瘾、失业等容易诱发犯罪的问题;  相似文献   
994.
附条件警告(conditional caution)制度是英国在实现"所有人的公正"这一新的司法理念下确立的,旨在实现刑罚轻缓化、加强被害人权力保障、节约司法资源的一项刑事司法制度,从2005年只在7个地区适用到2011年迅速发展到覆盖全部42个地区,具有重要的程序和实体价值①。  相似文献   
995.
杨东亮 《证据科学》2013,(3):375-384
不少人存在一种误解,认为刑罚个别化与刑罚统一是一对不可兼得的二难悖论命题,以致在两个都想要或者在两个都不大想要之间纠结不已。以笔者之见,刑罚个别化与刑罚统一并非二难悖论,相反,二者均是刑事法治的当然追求,是刑罚透明化、可预测性的当然要求。可以认为,刑罚统一是对任意量刑的否定,而刑罚个别化是对刑罚统一的再否定,这样的否定之再否定的过程是司法由粗放式运行到标准化运行再到精细化运行的发展过程。美国的判决前调查报告制度为我们提供了通过正当程序实现刑罚个别化的良好经验。我们应当在总结法治发达国家的法学理论和立法规律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的现实情况构建我国的判决前调查报告制度。  相似文献   
996.
国际侦查合作是基于诉讼进程的角度将国际刑事司法合作进行纵向划分所形成的理论范畴,而对于其基本原则的研究是建构该理论体系的基础和前提.运用国际法学和刑事诉讼法学的基本原理,归纳出国际侦查合作基本原则的概念和功能,从宏观上将其分为国际法普遍意义上的基本原则和具有单独意义的基本原则两大部类加以考察,并专门论证了双重追诉原则、特定犯罪不合作原则和刑罚许容性原则的基本内涵.  相似文献   
997.
环境犯罪适用非刑罚措施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环境犯罪是指违反国家法律、法规,故意或过失实施的污染或破坏生态环境和生活环境,情节严重且触犯刑律的行为。环境犯罪具有主观恶性不深、人身危险性较小等特点,为非刑罚措施在环境犯罪中的适用创造了条件。在环境犯罪中适用非刑罚措施,使主观恶性不大的犯罪人用自己的劳动恢复被破坏的环境,从而达到提高环保意识的目的。  相似文献   
998.
减刑制度一直为我国司法界称道。然而,近年来在减刑中发生的问题越来越多,使人们对减刑引起了更多的关注。本文通过对减刑制度确立法律规定之冲突,适用中发生矛盾等方面分析,揭示了减刑制度存在之弊端,进而提出应取消减刑制度之主张。  相似文献   
999.
刑罚执行监督机制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向泽选 《法学杂志》2008,29(2):89-92
我国目前应改革监督死刑执行的工作机制,取消公诉部门对死刑执行的监督权,而将其统一配置给监所检察部门。应当建立对财产刑和资格刑执行活动的监督,积极开展对监管场所管理活动的监督,对监外罪犯执行情况的监督,赋予监督纠正意见以强制执行的效力,建立健全对刑罚执行活动的监督渠道,应当强化对刑罚执行活动中发生的职务犯罪的侦查力度。  相似文献   
1000.
刑罚人道主义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刑罚人道主义要求对犯罪人的追诉、审判尤其是刑罚的执行要符合一定的道义要求,以此限制与匡正刑罚权的行使,使刑罚与人性保持一致.作为一项基本的刑罚原则,刑罚人道主义对于指导我国刑罚权的行使,保障犯罪人的合法权益,促进我国刑罚制度的进步和人权事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目前在司法实践中,刑罚人道主义尚未真正贯彻落实,出现了对刑罚人道主义的滥用.应当重视采取切实措施保障我国的制刑权、量刑权、行刑权得以人道的行使,使刑罚人道主义在实践中得以有效的贯彻和落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