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5篇
  免费   2篇
各国政治   1篇
工人农民   1篇
世界政治   4篇
外交国际关系   3篇
法律   24篇
中国共产党   11篇
中国政治   35篇
政治理论   8篇
综合类   20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缘于不得为他人缔约的规则,古罗马法并不承认利他合同。但随着实践中各种难题接踵而至,利他合同逐渐被承认,并且第三人权利也愈来愈成为利他合同与不纯正利他合同相区分的核心要素。但判断第三人是否取得权利,则既要考虑合同的约定目的,也要考虑合同的法定目的,受益第三人为或不为受益的意思表示并不影响其权利的取得。  相似文献   
52.
所谓利他精神,就是想问题、办事情总是为了他人,不为自己:或者多为他人,少为自己。利他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优秀精神。初唐诗人陈子昂云:“圣人不利己,忧济在元元”。圣人不利己而忧虑救济百姓是我国古代利他精神的典型。王维在《赠房卢氏馆》中差不多表述了同样的思想:“达人无  相似文献   
53.
作为行为规范,进取互利有互利、互容两个层面,有利己不损他、利己利他利他不损己三种形式;它在互利、互容两个层面体现了主体间的交互性,在利己不损他、互利、利他不损己三种形式上体现了主体性;它有三个原则:“利他”最高原则、“共生共进”基本原则和“无损”底线原则。  相似文献   
54.
张泉 《理论导刊》2020,(6):100-105
利他性质的慈善众筹在我国目前公益众筹项目中占据绝大部分比例,利公性质的公共物品众筹却发展迟缓,这种"非均衡"发展状态不仅严重限制了公益众筹的效用范围,还会诱发慈善骗捐、众筹信誉受损等棘手问题。中西方公益众筹在受益群体、利公范域、公众参与形式多个"公益"表征维度上均存在显著差异,西方公益众筹更加寻求"利公"和"利他"价值的均衡实现。差异产生的社会根源既包括大众认知、福利文化、社会关系等社会层面事实,也有公共服务发展水平、众筹政策环境等行政层面因素。为推动我国公益众筹均衡发展,更好发挥其在公共利益促进方面的积极效用,需要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构建"监管—治理"协同化众筹政策体系,鼓励非营利组织参与公益众筹实践,积极引导居民参与线上—线下联动式公益众筹。  相似文献   
55.
56.
李建华  肖彦 《求索》2011,(4):119-120
志愿者精神作为一种精神文明的美德,对社会环境甚至国家的公民意识培养起着重大的作用;同时对小我来说,是对人格的修炼和到达高尚情操的必经之路。他是利他与为己利他和为他利己这两种己他两利主义的结合。  相似文献   
57.
关于“公司社会责任”之精神实质或灵魂,本文通过应用理论论证,实践佐证,包括中关之具体法律规定,美国之学术机构解释,典型司法判例,公司守则、行业守则之具体要求以及其他社会实践运动等,证明了其实指公司或董事等高管享有之一项“法律权利”,具有明显之“权利品质”!应当在《公司法》中明确废除没有任何价值和意义之“公司社会责任”,修改为“公司享有利他权”!  相似文献   
58.
如果按照经济人自利本性的假设,自然可以解释许多人类行为。然而,仍然存在一些行为难以理解,比如利他利他,与利己一样,都是人们的社会交往活动中形成的品质态度的一个方面。利他的性质不是牺牲,而是通过公民交往实践实现的对他者利益的推动。当前基于社会生物学、社会文化、功利主义等各种角度对利他根源的解释都忽视了社会交往关系中互惠的重要性。利己不是与生俱来的人性本质,利他也不是凭空产生的道德冲动,通过交往活动形成的互惠合作品质,可以成为和谐社会中普遍的公民态度。  相似文献   
59.
中国传统的“义利”观,即“先义后利”,先公利而后私利,在中国绵延2000余年而不辍,至改革开放以来屡受冲击,以致淡忘,故有社会不谐丛生。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乃是人际关系的和谐,这一点决定了我们在今天必须重塑传统义利观念的价值地位,方有可能实现和谐社会的目标。  相似文献   
60.
国内的志愿服务研究开展较晚,成果较少。在此基础上,我们把志愿服务工作的参与动机进行了分类调查,并对参与动机与人员流失,以及动机的转化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