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篇
  免费   0篇
工人农民   2篇
世界政治   1篇
外交国际关系   1篇
法律   7篇
中国共产党   21篇
中国政治   22篇
政治理论   9篇
综合类   6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李湘云 《唯实》2006,(5):8-11
社会经济基础的不同决定着道德体系的不同.在市场经济下,追求个体利益最大化的动机使传统的完全利他的道德理念受到了挑战."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道德体系因具有利己为他的内涵而更具有合理性和时代性,在道德基础、道德心理和道德价值等方面都表现出现代道德的最优性.  相似文献   
32.
满足帕累托最优标准的公共政策在现实中几乎是不存在的,政策分析者因而不得不未雨绸缪,对政策利害相关者的可能反应做出预测,并在政策内容和策略设计上有所应对。政策利害相关者获取政策利益的方式既有个体化行动,也有更多也更为重要的集体行动。为此,政策分析者必须深入研究人性和政策利害相关者的价值观念及行为规律。  相似文献   
33.
孙俊妮 《学理论》2010,(7):64-65
人的本性是利己还是利他,这个问题一直为经济学和伦理学所关注,而在当前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深入研究这个问题,亦成为一种客观需要。本文从亚当·斯密的经济学说入手,首先分析了经济人假设的含义,然后重点讨论了利己的道德正当性及其局限性,最后在其局限性的基础上对利己与利他的统一进行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34.
“见危不救”的含义应当被限定在一个恰当范围内。只有不负特定救助职责或义务的人在能够救助、且救助行为不会给自己或者第三人造成危险的情况下的不予救助行为,才是应该讨论的对象。见危不救应否犯罪化的实质,是一定的道德义务能否成为不作为犯罪的作为义务来源。外国刑法中虽有对“见危不救”科处刑罚的例证,但在我国刑法中设立“见危不救罪”,不仅有道德根基不稳之虞,也违背动用刑法的“不得已”原则,对其科处刑罚不可能有效遏制此类行为的继续发生或蔓延。  相似文献   
35.
一、『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的含义 作为『八荣八耻』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的『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是我们在处理人际关系时所应遵循的道德准则.  相似文献   
36.
笔者通过分析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中的利己、利他人性观得出了自己的结论 :市场经济条件下 ,在“一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下 ,斯密的利己、利他人性观并不矛盾 ,而且是不可分割、相辅相成的。从这个意思上说 ,“斯密问题”也就不存在。  相似文献   
37.
马克思从人与人的对象的统一中来规定和认识人性,所得出的是现实的人性,总体的人性,是随着历史发展和人的生存条件的变化而不断改变的人性。这种人性观认为,人性是自我的;人的需要就是人的自我性的证明。人性中的利己和利他的矛盾是人性的基本矛盾,也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人性的表现是利己的还是利他的,取决于人生活的具体历史环境。马克思对人性的规定是人性观上的"哥白尼式革命"。  相似文献   
38.
作为行为规范,进取互利有互利、互容两个层面,有利己不损他、利己利他、利他不损己三种形式;它在互利、互容两个层面体现了主体间的交互性,在利己不损他、互利、利他不损己三种形式上体现了主体性;它有三个原则:“利他”最高原则、“共生共进”基本原则和“无损”底线原则。  相似文献   
39.
现实生活中有极少数干部,他们"敢说敢做",但以做秀为主;"有招有式",但以利己为准则";有棱有角",但实际上是"借胆"说话。尤其是他们的"八拍"举措,值得高度警惕。第一拍——"拍脑袋"。他们做决策时,不出门,不走访,不调研,关起门来想点子,一拍脑门儿做决定。第二拍——拍胸脯。虽然情况不明,心中无数,但决心  相似文献   
40.
李建华  肖彦 《求索》2011,(4):119-120
志愿者精神作为一种精神文明的美德,对社会环境甚至国家的公民意识培养起着重大的作用;同时对小我来说,是对人格的修炼和到达高尚情操的必经之路。他是利他与为己利他和为他利己这两种己他两利主义的结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