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1篇
  免费   0篇
各国政治   1篇
世界政治   4篇
外交国际关系   3篇
法律   8篇
中国共产党   42篇
中国政治   74篇
政治理论   5篇
综合类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5篇
  200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01.
陈银生 《春秋》2012,(4):53-55
东明素有戏曲之乡的美誉。早在明朝弘治年间,这里就有大梆戏科班活动的记载,清朝道光年间县南15里包旗营"三鳖肚"班的名黑脸田发太名扬黄河两岸。20世纪30至40年代,是东明地方戏曲事业发展的鼎盛时期。当时,全县几乎乡乡有业余剧团,村村有"玩会班"。新中国成立初期,据不完全统计,全县能够登台演出的业余剧团有150多个,剧目...  相似文献   
102.
周总理生前日理万机,却又不忘发展我国的戏曲事业。1955年11月,他专门给广东粤剧团题赠:“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八个字;1956年5月某日,在观看完该团演出的《搜书院》一剧后,他同马师曾、红线女等人进行亲切的交谈,赞赏之余,对全体成员作出勉励。他又在5月17日的讲话中盛赞昆曲与粤剧这两个剧种,谓“昆曲是江南兰花,粤剧是南国红豆,都应受到重视”。为了弘扬粤剧艺术,使之服务于大众,应做粤剧普及的工作。周总理曾指出:对于文艺,应该是 “普及第一”,轻视普及工作是完全错误的。粤剧普及,主要是使大多数人对…  相似文献   
103.
李文奇 《春秋》2013,(2):61
"茂腔一唱,饼子贴在锅台上,锄头锄到庄稼上,花针扎在指头上。"这段在高密一带流传的民谣,形象地反映了当地群众对高密茂腔的喜爱。高密茂腔是山东半岛久负盛名的民间地方戏曲剧种,属山东地方戏四大系统中的肘鼓子系,其曲调质朴自然,委婉柔怨,唱腔通俗易懂,娓娓动听,生活气息浓  相似文献   
104.
壮家有戏     
黄数情 《当代广西》2013,(17):54-54
在我的眼里,壮戏是一幅画,勾勒出家乡的青瓦村落和田园阡陌;在我心中,壮戏是一首诗,吟诵人世间的前世今生和爱恨情仇……小时候,每逢新年,母亲都会牵着我的小手,到十里外的外婆家去看壮戏。虽然对上演的戏情并不了解,但对看戏时的热闹场景却记忆深刻:村里戏台上,鼓乐齐鸣,歌声四起",帝王将相"粉墨登场;台下观众看得津津有味,掌声阵阵,欢笑连连……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因外出求学、工作,与家乡的壮戏接触少了,这份记忆便慢慢地淡出了我的脑海。  相似文献   
105.
艺术资讯     
香港鸣芝声剧团《新紫钗记》与《帝女花》时间:2010.7.5-2010.7.6 地点:广州中山纪念堂鸣芝声剧团于1990年成立,是一个拥有85位团员之大型粤剧团,每年平均演出100多天。曾为多个慈善机构如公益金、保良局及东华三院等筹款活动义演,并经常于港九新界多个表演场地作公开演出。  相似文献   
106.
<正>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我奉命由原来的中学教师调到东阳市婺剧团去搞作曲工作。行李一肩,跫然前行。到剧团不久,文化部动员全国各地的戏曲团体进行抢救即将失传的传统资料。剧团领导手  相似文献   
107.
钟乔在差事剧团的创作具有典型的左翼戏剧特征:从被压迫阶层或群体的立场出发,揭露批判资本主义体制的弊端与危机、阶级压迫和贫富分化等现象;修复被人们遗忘的台湾左翼历史,塑造左翼革命者或社会运动者的形象,表现他们在幻灭和绝望的困境中对于革命理想的坚守与奉献精神;以多种实验性的现代剧场手法关怀台湾本土社会现实与左翼思想者的精神困境。钟乔的戏剧创作在台湾左翼思想及戏剧发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并体现了第三世界的左翼精神和国际观视野。  相似文献   
108.
安鑫 《江淮法治》2014,(8):58-58
正知足常乐的人生态度,使一个人在生活中,不怨天尤人,安于辛勤的劳动,安于点点滴滴的小幸福。老于其实并不算老,大家这样称呼,更多是有着喜欢他的意思。因为老于一天到晚总是乐乐呵呵地笑对人生,不知道什么叫做忧愁,大家跟他在一起,受到他的感染,幸福指数不知不觉就提高了。老于出身于梨园世家,他的父亲和叔叔都是当时泗州戏剧团的台柱  相似文献   
109.
陶诚华 《今日浙江》2008,(19):54-55
婺剧是全省第二大剧种,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浙江婺剧团是婺剧的龙头剧团,成立于1956年,在计划经济时代曾红极一时,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浙婺也和许多剧团一样跌入低谷。90年代末期,市委市政府和文化主管部门下决心对浙婺的管理体制、经营机制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在全省率先推行公共文化服务有限责任公司模式,实行总经理负责制。2004—2006年间市委市府领导又多次到浙婺对改革后存在的问题进行专题调研,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着力加强剧团自身建设、艺术生产和市场开拓,使浙婺重新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站稳了脚跟,走出了一条“出入出戏出效益”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10.
梁宇广 《当代广西》2006,(20):40-40
在梧州市粤剧团团长潘楚华的工作履历表中,工作经历仅有一行字:1953年考入市粤剧团至今,一直在粤剧团工作。潘楚华为她所热爱的粤剧事业奋斗了整整50多个年头。潘楚华的父亲是拉二胡的好手,解放初期,在梧州市实践粤剧团当了一名乐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