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篇
  免费   0篇
各国政治   1篇
工人农民   2篇
世界政治   4篇
法律   22篇
中国共产党   1篇
中国政治   26篇
政治理论   4篇
综合类   6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吕娟 《法律与生活》2010,(12):28-28
这一期当事日记《我的老婆是假警察》,初看让人捧腹,再读令人心酸。 最近跟同事聊天,常常感叹:以前总说艺术创作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但现在发现,再平凡的人生,都可能隐匿着你无法想象的精彩、荒诞和离奇。  相似文献   
52.
"剩女"一词的流行折射出大众对当代大龄女青年婚嫁困境的关注.大龄女青年人数剧增、自身具有的优越条件和婚姻市场被"边缘化"处境的落差是"剩女"现象引人关注的重要原因.文章从个人择偶标准和社会结构变迁两个维度剖析了大龄女青年婚嫁困境的根本原因所在,并提出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与"剩女"现象相关的婚配模式变迁.  相似文献   
53.
文章以"剩女"这一媒介制造与传播的议题为研究对象,运用"话语情境"、"文化编码"、"意识形态"和"市场与权力"四个分析维度,解析"剩女"传播现象背后媒介所运用的"聚焦"、"转换"、"制造"和"营销"等传播策略。文章指出,传媒对"剩女"议题的传播,与其说旨在解决女性的婚恋难题,不如说是从传统性别观念和媒介盈利的角度出发对特定的女性群体进行的性别规训。  相似文献   
54.
陈周 《政府法制》2013,(20):24-25
逼婚是世界性难题,“剩男剩女”更不是中国独有的现象,面对逼婚,外国大龄青年们纷纷拿出或聪明或无奈或鱼死网破的方法。当无名指上没有戒指时,甚至最自信的单身女性也惧怕回家时的羞愧感,担心受到失望的家人的指责。节假日会给众多单身女性带来压力,美国的单身女性也要面对这一心头之痛,她们称之为“感恩节逼婚”。  相似文献   
55.
本文通过对有关"剩女"文献的回顾和反思,指出"剩女"的概念界定缺乏科学性和严谨性.其是否已经成为一个实质性的社会问题也有待进一步论证.透过"剩女"现象所引发的社会关注和研究局限,笔者认为有必要在婚姻角色过渡的理论视角下对青年的择偶、结婚意愿、婚姻生活和婚姻角色及其成因和后果加以动态的考察.在此基础上,本文归纳了影响婚姻角色过渡的三类因素:社会背景、家庭资源和个人经历,并探索性的将婚姻角色过渡的分析框架解构为个人与社会相互作用的动力机制、协商机制、行动机制和影响机制.  相似文献   
56.
"剩女"现象是最近几年十分受关注的一种现象,因为其体现了在社会转型,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婚姻家庭观念的变迁.本文立足于社会性别的视角,对"剩女"现象产生的原因、在社会生活中面临的压力作出分析,给出一些解决此现象的方法,以期理性地思考和对待之.  相似文献   
57.
报父仇,无罪     
何进 《江淮法治》2014,(12):37-37
正东汉灵帝年间,酒泉郡有一赵姓人家,主人叫赵君安,生有三子一女。赵君安因事与当地的土豪李寿结下了仇怨,后来被李寿杀害了。由于李寿在当地很有势力,官府也没有追究李寿杀人的罪责。赵君安的3个儿子愤愤不平,都立下誓愿要替父报仇,李寿听闻后也有些紧张。不想之后不久酒泉郡忽然流行瘟疫,赵君安的3个儿子都未能幸免,死于瘟疫。李寿得知后高兴不已,摆下酒宴与人庆贺,在酒宴上李寿得意洋洋,称赵家男丁全死,只剩女弱不足为患,赵家别想复仇了。  相似文献   
58.
剩男剩女问题扭结了当代中国现代性处境的各个方面。本文旨在对当下愈演愈烈的剩男剩女问题进行再思考,从现代性设计的思想观念、文化价值和社会逻辑等方面剖析剩男剩女问题所投射的社会文化心理;认为正是自由与选择、选择与机会、欲望与权利之间的内在关联构成了现代人的选择性困境;指出剩男剩女问题既是对这种困境的投射和反映,又是对这种困境的权宜性解决。  相似文献   
59.
本文对都市“剩女”深入访谈的基础上,探究都市“剩女”的新变化,都市“剩女”除了“三高”(高学历、高收入、高年龄)女性之外,还包括“二高”(高学历、高年龄但没有高收入)女性;分析都市“剩女”新变化的原因有“拜金主义”、就业难、高房价等;从社会和个人两个层面讨论都市“剩女”脱“剩”的途径.  相似文献   
60.
王梦怡 《法制与社会》2011,(23):202-202
随着中国社会的急速发展,"剩女"这一现象越来越引起社会大众的关注。"剩女"作为现代中国社会新现象的代表之一,也引起多方的思考。研究"剩女"这一群体的社会心理,对于减少"剩女"数量,解决社会婚姻、家庭、性别问题有着非常大的作用。作为新时代的女性也应该对此现象的出现提出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