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3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2篇
各国政治   1篇
工人农民   1篇
世界政治   10篇
外交国际关系   1篇
法律   115篇
中国共产党   44篇
中国政治   85篇
政治理论   40篇
综合类   77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39篇
  2011年   42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33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41.
有句著名的话,叫“历史是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它说明了人们在试图抵达和还原真实的历史时面临的艰难和尴尬。由于立场、视角和目的千差万别,哪怕是相同的史料,在不同的研究者那里,也可能得出迥然不同的历史结论。更何况,一旦抱定了“古为今用”这种类似于“六经注我”的理念,那就更可能通过对史料的取舍甚至夸大,从而得出与真实的历史近乎南辕北辙的结论。对历史的误读即由此产生。长久以来,对李自成和张献忠这两位农民起义领袖关系的研究堪称功利主义之下的误读典型。  相似文献   
342.
孙旭武 《前沿》2012,(18):39-41
我们身处功利主义时代迫切需要雷锋的利他精神,同时也迫切需要为何以应该具备雷锋的利他精神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以往抽象的人性论思想虽然对于学会雷锋的利他精神颇有借鉴意义,不过在功利主义盛行的年代还是显得有些软弱.以往的人性论思想使我们意识到人的两重性:一是动物性的趋利避害,二是精神性的利他精神.马克思相似于以往的人性的二重性划分,但从“现实的人”出发,提出了“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理论.我们以功利主义的“等价交换”即“他者对我有益我才应具备利他精神”为原则,论证在这两个领域里人都应具备雷锋的利他精神.  相似文献   
343.
罗敏 《法制与社会》2012,(11):177-178
什么叫道德?道德把生活中的事件区分为善与恶,善是完满的,恶是有欠缺的。人的生活不可能总是完善的,人的生命总有欠缺。按照伟大的思想家们的看法,对与错,善与恶,美与丑的问题在生活中显然从来都是处在争议之中的。我们会对社会已经接受的观点提出疑问,本文从道德开始追问,在前人的思想的海洋中畅游,试寻找更接近我们的哲学。  相似文献   
344.
党风问题是关系党的生死存亡的大问题,它关系着人心向背,影响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关系着党的事业的成败。近年来,从总体上讲,党风的主流是好的,健康的,但是还存在不少问题,个别问题甚至相当严重。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345.
密尔对功利主义的证明可以分以下几个步骤:首先他探讨伦理学和科学的区分,说明功利主义不可能有科学的证明;其次他探讨伦理学方法,对直觉主义伦理学和归纳主义伦理学进行分析,说明功利主义在什么意义上是可以证明的;再次,对功利主义予以证明。他首先假设人的认知机能和意欲机能是可以统一起来的,然后再从三个方面进行证明:(1)从“可见的到可欲求的”证明;(2)从个人幸福到公共幸福的证明;(3)只有幸福是值得欲求的,其他一切或是幸福的组成部分,或是达到幸福的手段。最后,对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予以证明。  相似文献   
346.
什么是“差生”?2002年全国十杰教师董大方曾经这样说:“优点尚未被发现的学生叫‘差生’。花不美不能怪花,应该怪养花的人。同样的花,为什么在他的手里就养得枝繁叶茂,在你的手里就日渐枯萎?”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也曾经说过:“教育是什么?教人变好的是好教育,教人变坏的是坏教育。活教育教人变活,死教育教人变死。不教人变,教人不变的不是教育。”这些话明确地告诉我们:“差生”是谁“制造”出来的呢?是教育,是教师。  相似文献   
347.
意大利刑法学家切萨雷·贝卡利亚在西方历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废除死刑的观点,从此开始了漫长的死刑存废之争。本文赞同彻底废除死刑的观点,但在完全功利主义的视角下却不可能得出这样的结论。通过对欧美国家死刑存废理论争论及其实践的考察,我们认为只有对功利主义加以新的人权价值观念的限制,才能找到彻底废除死刑的出路。  相似文献   
348.
法 正义 利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正> 法的价值、正义与利益的概念就当代中国法学来说,法的价值,或法律价值,是本世纪80年代从有些西方法学作品中引入的一个概念。从字面上讲,法的价值可以有不同的含义。第一,它指的是法促进哪些价值;第二,指法本身有哪些价值;第三,在不同类价值之间或同类价值之间发生矛盾时,法根据什么标准来对它们进行评价。从这一意义上讲,法的价值即指它的评价准则。美国法学家庞德(R·Pound)在其法理学作品中所讲的价值问题就是评价准则:在法律调整或安排背后"总有对各种互相冲突和互相重迭的利益进行评价的某种准则。"在法律史的各个经典时  相似文献   
349.
论幸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对幸福的追求从来没有停止过 ,历史上各个哲学派别也针对幸福问题作过各种论证 ,但只有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为人类追求幸福提供了正确合理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50.
当前,全球化浪潮对世界各民族的文化与精神产生了重大的冲击,境内外大量的思想文化相互渗透,形成各民族的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局面。在我国,西方文化作为一种“强势”文化进入,对当代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和冲击。只是这种影响已然不见了一个世纪前东西方文化正面交锋时的那种阵痛,人们几乎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好莱坞和麦当劳。然而,由于西方文化本身的良莠不齐以及传播过程中的泥沙俱下,以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