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篇
  免费   55篇
中国政治   5篇
综合类   12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6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目的观察艾叶挥发油对絮状表皮癣菌、白色念珠菌、新型隐球菌及带状疱疹病毒的抑杀作用。方法分别加入艾叶挥发油120μL/mL,经过10~60min 6个不同时间后取出,再放入培养箱中继续培养24h后观察真菌生长情况;将带状疱疹病毒置于培养皿中,分为艾叶挥发油大剂量(120μL/mL)、中剂量(80μL/mL)、小剂量(40μL/mL)3组,分别观察艾叶挥发油作用24、48、72、96、120、144h后,艾叶挥发油对带状疱疹细胞抑制作用。结果艾熏30min可杀灭絮状表皮癣菌,40min可杀灭白色念珠菌,60min可杀灭新型隐球菌;艾叶挥发油各浓度组均能明显抑制带状疱疹的细胞病变,其中尤以大剂量组(120μL/mL)效果最好。结论艾叶挥发油是熏灸抗外科感染的物质基础,这可能是熏灸治疗外科感染疾病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92.
目的 观察益气活血通络法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的疗效。方法 将74例气阴两虚、瘀血阻络型DPN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2例)和治疗组(5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疗法,治疗组在对照组疗法基础上加用益气通络活血中药口服,疗程为30 d。观察两组患者神经传导速度、中医证候积分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结果 治疗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 (P<0.01),治疗组在提高腓总神经和正中神经的感觉、运动神经传导速度,降低中医证候积分及全血黏度、血浆黏度和纤维蛋白原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 益气活血通络法对DPN有较好的疗效,其机制与改善血液流变性及感觉和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有关。  相似文献   
93.
龚正丰认为湿热瘀血夹杂是强直性脊柱炎的主要病机,提出采用清热活血利湿之法分期论治的思路和方法,自拟通络解毒汤,临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94.
目的观察祛风通络、清热凉血法治疗单纯型过敏性紫癜的疗效,及其对细胞、体液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例单纯型过敏性紫癜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接受祛风通络、清热凉血中药治疗,对照组接受西医基础治疗,均连续治疗14d。治疗前后分别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及外周血T细胞亚群及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外周血CD4+T细胞比例,CD4+/CD8+比值以及血清IgG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1),CD8+T细胞比例和血清IgA、IgM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在这些指标的改善方面,治疗组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祛风通络、清热凉血法对单纯型过敏性紫癜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其机制与调节患者免疫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95.
目的 观察益气活血通络方联合“足三里”针刺治疗对糖尿病神经病理性疼痛(diabetic neuropathic pain, DNP)大鼠背根神经节Nav1.7和Nav1.8表达的影响。方法 采用高脂高糖饲养联合单次小剂量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复制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通过检测大鼠的机械痛阈和热缩足反应时间判断DNP模型是否复制成功。将DNP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针刺组、中药组、针药结合组。模型组予以生理盐水灌胃,针刺组针刺“足三里”20 min,中药组予以益气活血通络方(9 g/kg)灌胃,针药结合组予以针刺“足三里”联合益气活血通络方灌胃,另设空白组。每日治疗1次,每周治疗5 d,连续4周。治疗结束后取大鼠L4—L6背根神经节,Western blot法检测Nav1.7和Nav1.8蛋白表达水平,qRT-PCR法检测Nav1.7、Nav1.8 mRNA表达水平,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大鼠背根神经节中Nav1.7、Nav1.8的荧光表达水平。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中药组、针药结合组大鼠机械痛阈显著升高(P<0.05),热缩足反应时间显著延长(...  相似文献   
96.
雷火针自发明以来,其操作方法发生一些演变:介质从薄纸到厚布,皮肤反应从重到轻,患者主观感受从痛到不痛,操作时间从长到短,操作方式从实按到悬起.雷火针操作方法演变的原因是为了减轻雷火针的刺激强度,并结合安全性考量以适应临床的运用.  相似文献   
97.
目的 观察改良版脐灸对老年功能性便秘患者肠动力学、胃肠神经递质及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 94例患者随机平均分为两组。对照组口服枸橼莫沙必利,观察组给予改良版脐灸。观察两组患者排便情况(周排便次数、粪便性状、粪便pH值、排便困难程度);检测患者血清肠动力学[直肠最低敏感度(RMS)、最大耐受度(MT)、直肠顺应性(RC)、结肠传输试验(CTT)],胃肠神经递质[胃动素(MTL)、5-羟色胺(5-HT)、血管活性肠肽(VIP)、P 物质(SP)],肠道菌群(大肠埃希菌、产气夹膜梭菌、乳杆菌、双歧杆菌)的水平。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95.7%,高于对照组的80.9%(P<0.05)。观察组患者周排便次数和粪便pH值较对照组增加(P<0.05),粪便性状和排便困难程度较对照组降低(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观察组RMS、MT、RC、CTT、5-HT和VIP水平降低(P<0.05),MTL和SP水平升高(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观察组大肠埃希菌数量降低(P<0.05),产气夹膜梭菌、乳杆菌、双歧杆菌数量增加(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3%,低于对照组的40.4%(P<0.05)。结论 改良版脐灸可缓解老年功能性便秘患者的便秘,调节肠动力学、胃肠神经递质和肠道菌群,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98.
目的观察火龙灸对亚健康阳虚体质的干预效果。方法选择门诊亚健康阳虚体质100例,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火龙灸和普通艾灸灸法来治疗,一个疗程后观察疗效和畏寒程度量表积分的变化。结果两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88.9%和62.2%,火龙灸优于普通艾灸法(P<0.05)。两组的畏寒程度量表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01),但火龙灸比普通艾灸法下降更为明显(P<0.05)。结论火龙灸法可有效地干预亚健康阳虚体质,改善患者的畏寒程度。  相似文献   
99.
目的 观察滋阴凉血化瘀止血基本方辨证加味治疗小儿过敏性紫癜性肾炎(Henoch Schnlein purpura nephritis,HSPN)的临床疗效及其对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67例小儿HSPN患者随机分为中药组(n=37)和西药组(n=30),中药组患者口服滋阴凉血化瘀止血基本方的辨证加味方,西药组患者接受常规西药治疗。连续治疗30 d后,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及凝血功能的变化。结果 中药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西药组(P<0.05);中药组不同证型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小板(platelet,PLT)计数、血浆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均显著降低(P<0.05),凝血时间(clotting time,CT)、血浆前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均显著升高(P<0.05)。治疗组CT变化率大于对照组(P<0.05),PT变化率小于对照组(P<0.05),两组PLT、APTT、Fib变化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滋阴凉血化瘀止血基础上辨证治疗小儿HSPN,其临床疗效优于西医常规疗法,两者对凝血功能的改善作用相当。  相似文献   
100.
通过对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与《阴阳十一脉灸经》两部古代医书中经脉的命名、循行特点、与之相关病候及治疗方法进行分析,发现两部灸经与《灵枢·经脉篇》中经脉命名相似,与经脉循行方向大体一致,《足臂十一脉灸经》与《阴阳十一脉灸经》所载疾病症候及所主疾病较为简单,而《灵枢·经脉篇》则较为系统,灸经与《灵枢·经脉篇》之间存在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