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篇
  免费   5篇
外交国际关系   21篇
法律   9篇
中国共产党   1篇
综合类   1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s),是人类基因组中特定位置上单个碱基的变异而引起的DNA的多态性。作为第三代遗传标记,SNPs在法庭科学中的个体识别和亲子鉴定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介绍了单核苷酸多态性的特性及在法庭科学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22.
猪圆环病毒2型感染对猪肺泡巨噬细胞生物学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猪圆环病毒2型(PCV2)BF株经口、鼻接种40日龄健康仔猪,在接种后不同时间宰杀,收集猪肺泡巨噬细胞(PAM),同时设立对照。用FITC-Annexin V/PI双染色流式细胞术和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PAM凋亡现象,通过EA花环试验测定Fc受体数目,通过吞噬鸡红细胞试验测定吞噬功能,分析PCV2感染对PAM生物学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在整个试验期内2种方法均没有检测到PAM凋亡,表明PCV2感染不会诱发PAM凋亡。PAM的Fc受体数和吞噬鸡红细胞数的变化规律一致,与对照组相比,两者数量在接种后第3 d明显下降,第7 d有所回升,之后基本恢复,表明PCV2感染后PAM吞噬和清除病原的功能出现短暂下降。  相似文献   
23.
PCV2感染对猪MCP-1和IL-8 mRNA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猪圆环病毒2型(PCV2)BF株经口、鼻接种40日龄健康普通仔猪,于接种后不同时间宰杀,收集肺泡巨噬细胞(PAM),同时设立对照。用竞争PCR技术测定趋化性细胞因子IL-8和 MCP-1 mRNA水平,分析PCV2感染对其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在 PCV2感染后第7 d,IL-8 mRNA水平下降至最低,随后迅速上升,至第14 d时达到高峰,而后快速下降,但仍维持较高水平;MCP-1 mRNA水平在攻毒后第3 d下降至最低,之后逐渐上升,至第14 d时达到高峰,而后下降,第21 d以后恢复正常。结果表明,PCV2感染初期可导致PAM趋化性细胞因子IL-8和MCP-1基因的转录明显下调。  相似文献   
24.
目的:探讨平喘宁治疗哮喘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卵蛋白法诱导豚鼠哮喘模型,诱导哮喘同时用平喘宁对模型豚鼠进行预防,实验结束后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各组豚鼠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ronchoalveolar lavage fluid, BALF)中粒-巨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e macrophage-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 GM-CSF)、血清血小板活化因子(platelet activating factor,PAF)含量.结果:平喘宁能显著降低BALF中GM-CSF、血清PAF含量.结论:平喘宁可通过降低BALF中GM-CSF、血清PAF含量而发挥治疗哮喘的作用.  相似文献   
25.
目的观察大鼠骨骼肌损伤后不同时间点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比率的变化情况,探讨其在损伤时间推断上的应用价值。方法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伤后6h、12h、1d、3d、7d、10d、14d及正常对照组,建立大鼠骨骼肌损伤动物模型,取损伤区肌肉组织制作切片,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图像分析法,观察并计数伤后不同时间点中性粒细胞及巨噬细胞数量和占总细胞数量的比率。结果伤后6~12h,损伤区内可见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其比率达到高峰;伤后1d,损伤区内主要以巨噬细胞浸润为主,其比率达到高峰,中性粒细胞比率则开始下降;伤后3~14d,两种细胞比率均逐渐下降。伤后12h所有样本中性粒细胞的比率均大于75%,而其他各组比率均低于75%;伤后1d所有样本巨噬细胞比率均大于50%,而其他各组比率则明显低于50%。结论大鼠骨骼肌损伤区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比率在伤后6h至伤后14d呈现规律性变化。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比率分别大于75%、50%时,可分别提示损伤时间为12h、1d。  相似文献   
26.
家兔肺冲洗的巨噬细胞吞噬作用与死亡时间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流式细胞仪对不同死亡时间家兔肺冲洗的巨噬细胞吞噬荧光微球的功能进行定量测定。结果显示:随着死亡时间的推移,吞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均有显著下降,各时间点吞噬细胞吞噬荧光微球的百分率和在每个吞噬细胞中的荧光微球的数目也是逐渐减少,这种巨噬细胞吞噬功能规律性的下降,有助于估计死亡时间。  相似文献   
27.
高氧环境下大鼠肺白细胞毒素的免疫组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白细胞毒素在高氧环境下大鼠肺的组织学分布及与肺部疾病之间的关系。方法将大鼠分组后分别置于高氧环境和正常空气中24h、48h、72h和96h,制作石蜡标本切片,用特异的抗白细胞毒素抗体进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置于高氧环境下大鼠肺中的中性粒细胞对白细胞毒素呈阳性反应,且随置入高氧环境时间的延长而明显增强。此外,巨噬细胞也呈现阳性反应。结论 用免疫组化方法证明了中性粒细胞产生白细胞毒素,提示白细胞毒素是导致高氧环境下肺损伤的重要化学介质之一。  相似文献   
28.
通过优化反应条件和筛选随机引物,建立了单核增生李斯特菌的随机扩增的多态DNA(RAPD)分析方法。在10条长为10bp的随机组合引物介导下,经过低温(35℃)扩增收集到的8株不同血清型的单核增生李斯特菌可产生稳定、复杂的PCR指纹图。图谱经过PHYLIPS软件分析,绘制出菌株的遗传聚类树图。8株单核增生李斯特菌可分成3个聚类群,其中两株血清型相同但遗传距离较远。试验结果表明,RAPD可作为微生物的基因分型方法。  相似文献   
29.
为探讨甘草的3种主要成分甘草甜素、甘草多糖和光甘草定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毒性与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将3种药物均设6个质量浓度(0.1、1、5、20、100和400μg/mL),分别与巨噬细胞作用12、24和36h后,利用CCK-8细胞活性检测试剂盒检测药物对巨噬细胞的毒性作用;荧光显微镜观察无细胞毒性浓度下对巨噬细胞吞噬大肠杆菌的影响,用ELISA试剂盒检测3种药物对巨噬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的影响。结果显示,400μg/mL甘草甜素和光甘草定对细胞有一定毒性;所有试验浓度的甘草甜素和甘草多糖均能显著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P0.01),而仅5、20和100μg/mL光甘草定有这种作用(P0.01);所有试验浓度的3种药物均能显著增强巨噬细胞分泌IL-1β、IL-6、IL-12和TNF-α的能力(P0.01),高剂量抑制IL-4、IL-10和TGF-β的分泌(P0.01),而低剂量没有明显变化。结果表明,甘草的3种主要成分甘草甜素、甘草多糖和光甘草定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基本无毒性,呈剂量依赖性地增强巨噬细胞吞噬能力和分泌促炎性细胞因子以及降低抑炎性细胞因子的分泌。  相似文献   
30.
采用水提醇沉法获得鸡枞菌多糖,并对其总糖含量进行了测定;研究了不同剂量的鸡枞菌多糖对正常小鼠的免疫器官指数、血清溶血素水平、腹腔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及脾淋巴细胞增殖等免疫指标的影响。结果:鸡枞菌多糖得率为6.27%,总糖含量为94%;根据体重腹腔注射20mg/kg的鸡枞菌多糖可明显提高正常小鼠的溶血素水平(P<0.01)、脾指数(P<0.01)、胸腺指数(P<0.05)和巨噬细胞吞噬功能(P<0.01);体外试验中,与空白对照组相比,25μg/mL的鸡枞菌多糖可促进体外脾淋巴细胞增殖(P<0.05),12.5μg/mL鸡枞菌多糖对ConA或LPS引起的脾淋巴细胞增殖均有显著的协同作用(P<0.01)。结果表明,鸡枞菌多糖能显著增强小鼠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功能,有望成为一种新的天然免疫增强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