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2篇
外交国际关系   11篇
法律   3篇
中国共产党   1篇
政治理论   1篇
综合类   5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某些团的羊群发生以神经症状为主的疾病,采集病死绵羊的脑和肝、脾进行病原菌分离和鉴定.共分离出90SB1、90SB2、90SB5、90SS1和125SL1 5株单核细胞增多症李氏杆菌.动物接种试验表明,90SB2具有较强的致病性,对家兔耳缘静脉注射和结膜囊内接种、小白鼠腹腔注射90SB2均可引起发病.  相似文献   
12.
采用ELISA方法检测了不同浓度的狭叶紫锥菊提取物PolinaceaTM在体外结合刀豆蛋白A(ConA,1μg/mL)和美洲商陆有丝分裂原(PWM,0.6μg/mL)刺激6头荷斯坦乳牛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的增殖效果及PolinaceaTM结合ConA(2.27μg/mL)对γ-干扰素(IFN-γ)产量的影响.PolinaceaTM加入细胞培养基的浓度分别为0、6.3、20、60和180μg/mL.结果表明:PolinaceaTM最高浓度(180μg/mL)与最低浓度(6.3μg/mL)对PBMC的增殖分别高于对照组将近10倍与2倍;180μg/mL PolinaceaTM结合ConA对PBMC的增殖有显著的抑制作用;20、60μg/mL PolinaceaTM结合PWM可显著刺激PBMC的增殖;PolinaceaTM能诱导外周血淋巴细胞产生IFN-γ,但不同浓度的紫锥菊提取物对IFN-γ的产生无显著影响(P)0.05).试验结果为体内试验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产单核细胞李氏杆菌感染小鼠的肝细胞凋亡机制及不同毒力菌株引起的肝细胞凋亡的差异,选取毒力差异显著的2株产单核细胞李氏杆菌,建立不同毒力及菌量的小鼠感染模型(A组低剂量攻弱毒、B组半数致死量攻弱毒、C组半数致死量攻强毒、D组过量攻强毒),利用建立的小鼠肝细胞凋亡因子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小鼠肝细胞凋亡途径的重要因子表达量的变化,同时应用TUNEL技术(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dUTP缺口末端标记法)检测凋亡情况。TUNEL结果显示,4组小鼠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肝细胞凋亡,凋亡程度与细菌毒力呈正相关。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死亡受体途径的重要因子Caspase-3和Caspase-8的变化趋势相似,在4组小鼠表达量变化大体呈现相似的趋势(P0.05),即在感染早期(12h~2d)表达量急剧升高,至峰值后逐渐降低;NF-κB在感染早期升高,且在感染后期也维持在较高的水平;线粒体凋亡途径的重要因子bcl-2、bax组间和组内的变化趋势都不是很明显(P0.05)。表明产单核细胞李氏杆菌介导的肝细胞凋亡存在剂量及毒力依赖性,并主要依赖死亡受体途径,线粒体凋亡途径在这一过程中并不发挥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为增强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斯特菌(简称单增李斯特菌)灭活疫苗的免疫效果,对单增李斯特菌入侵相关蛋白(P60)基因进行了克隆、表达及纯化,分别与低剂量李斯特菌溶血素O(LLO)、单增李斯特菌灭活菌混合,以MontanideISA206为佐剂制成疫苗,皮下接种家兔,并设灭活疫苗免疫组和PBS对照组,定期检测3组家兔的血清抗体、IL-4和IFN-γ水平的变化;二免后第21d每只家兔腹腔注射2×108CFU单增李斯特活菌攻毒,观察各组家兔的发病情况,每隔24h检测一次细菌在各组家兔体内的繁殖率。结果表明,添加P60和低剂量LLO重组蛋白的单增李斯特菌灭活疫苗免疫组家兔二免后抗体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各组,且能诱导Th细胞向Th1型分化,抑制Th2型细胞的分化,调节抗原特异性免疫应答,能有效抵抗单增李斯特菌的感染,使细菌在家兔体内(外周血、脾)的几何增长率从64.69%降到24.06%,免疫效果明显优于灭活疫苗单独免疫组。证明P60和低剂量LLO能增强灭活疫苗的免疫保护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桃红四物汤对2型糖尿病模型大鼠胸主动脉的保护作用,并探究其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高糖高脂饲料联合链脲佐菌素复制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桃红四物汤连续干预模型大鼠8周,观察模型大鼠胸主动脉的病理学变化,Western blot法检测胸主动脉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 κB,NF-κB)蛋白表达,RT-qPCR技术检测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onocyte chemoattractant protein 1,MCP-1)和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 1,VCAM-1)mRNA表达,ELISA法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的含量。结果 桃红四物汤可显著改善模型大鼠胸主动脉损伤;显著抑制模型大鼠胸主动脉NF-κBp65蛋白和MCP-1、VCAM-1 mRNA的表达(P<0.05),显著降低血清TNF-α、TGF-β1的含量(P<0.05)。结论 桃红四物汤可有效保护模型大鼠胸主动脉病理损伤,其作用机制与干预NF-κB信号通路,抑制MCP-1、VCAM-1、TNF-α和TGF-β1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onocyte chemotactic protein-1,MCP-1)及其受体CC类趋化蛋白受体2(CC chemokine receptor-2,CCR-2)在冠心病猝死(sudden coronary death,SCD)和非SCD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差异表达。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MCP-1和CCR-2在SCD组、动脉粥样硬化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但非SCD)、对照组(冠状动脉正常)的差异表达。结果 MCP-1在三组间的阳性细胞表达率分别是78%、47%、0%,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CR-2在三组间的阳性细胞表达率分别是72%、47%、0%,在SCD组和动脉粥样硬化组、SCD组与对照组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对照组和动脉粥样硬化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MCP-1及其受体CCR-2的表达增加与SCD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正人物简介:张健,祖籍山东,在天津出生、长大。1995年去美国威斯康星麦迪逊大学做访问学者,2001年在密歇根大学获得病理和免疫学专业博士学位,从2004年起任美国匹兹堡大学和密歇根大学助理教授,在美国学习和工作18年。张健一直致力于老年医学和肿瘤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取得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研究成果:首先发现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MCP-1)在恶性肿瘤发生和转移中的作用;确定MCP-1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探究细粒棘球绦虫(Echinococcus granulosus)来源的miR-71(egr-miR-71)对绵羊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s)蛋白组的影响。本研究使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得到绵羊PBMCs,并使用电穿孔法将egr-miR-71转染至绵羊PBMCs,用qPCR检测转染效率。基于iTRAQ方法,对比分析egr-miR-71过表达对绵羊PBMCs蛋白表达的影响,通过qPCR和Western-blotting对骨髓源性生长因子(MYDGF)转录水平和翻译水平进行验证。结果显示,绵羊PBMCs转染egr-miR-71模拟物后,miR-71的相对表达量极显著上调(P<0.01)。利用iTRAQ共鉴定出7642个蛋白质,其中157个呈差异表达,与对照组相比,68个蛋白显著上调,89个蛋白显著下调。下调的蛋白主要包括巨噬细胞迁移抑制因子(MIF)、MYDGF、酰基辅酶A结合蛋白(ACBP)和碳酸酐酶(CAs)等。这些差异蛋白主要参与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等信号通路。qPCR和Western-blotting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模拟物转染组中MYDGF转录和翻译水平均显著下调(P<0.05)。通过对转染egr-miR-71后绵羊PBMCs的蛋白进行组学分析,初步了解了egr-miR-71对绵羊PMBCs表达蛋白的调控,鉴定出的差异蛋白可能在细粒棘球蚴与宿主互作中发挥重要作用。这为深入研究细粒棘球绦虫的感染机制提供了思路,也为新型抗包虫病药物的研发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侨园》2011,(7):29
(一)微生物污染是影响中国食品卫生和安全的最主要因素。微生物性食物中毒导致的中毒人数最多。中国食品污染物监测网数据显示,沙门氏菌、肠出血性大肠杆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3种常见致病菌检测阳性率逐年上升。(二)从农田到餐桌食物链污染情况严重。一是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onocyte chemoattractant protein-1,MCP-1)在病毒性心肌炎(viral myocarditis,VMC)所致猝死者心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运用改良的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VMC猝死组和对照组心肌组织中MCP-1的表达情况,应用统计学处理,比较两组间的表达差异。结果20例VMC猝死组中有17例MCP-1染色阳性;而20例非VMC猝死对照组仅4例局部散在MCP-1弱阳性表达,其余均阴性。VMC组MCP-1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MCP-1的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可作为法医病理学诊断VMC所致猝死较为客观的病理形态学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