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1篇
  免费   2篇
世界政治   2篇
法律   60篇
中国共产党   6篇
中国政治   27篇
政治理论   4篇
综合类   3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高职单独招生是在国家宏观政策框架下,由招生院校自主组织的一种入学考试制度.为了解当前高职单独招生政策执行情况,评估政策目标达到程度,课题组对全国39所试点院校进行调研,认为当前我国高职单独招生政策的影响不断扩大,分层选拔的政策目标初步达成,系统化选拔录取模式基本形成;但是仍然存在考试成本高,考试方式和培养方式的“职业性和应用性”不强,行政部门监管力度不大的问题,建议完善招生考试的内容和方法,建立适合单独招生学生人才特点的培养模式和健全考试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2.
杨严炎 《现代法学》2007,29(2):99-104
我国《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将该法第54条规定的代表人诉讼界定为共同诉讼是值得商榷的。如果按此推论,该法第55条确立的代表人诉讼又处于“休眠”状态的情况下,我国就基本上没有什么群体诉讼了,这显然不符合实际情况,也与法院每年处理几十万件群体诉讼案件的统计数字不符。从其产生所适应的条件、所借鉴的国外同类制度以及自身的特点和功能来看,我国《民事诉讼法》确立的两种代表人诉讼均已突破了共同诉讼的范畴,在性质上都应属于单一诉讼和共同诉讼之外的第三种诉讼形式——群体诉讼。  相似文献   
13.
劳动教养立法势在必行,迫在眉睫。但是,劳教立法应采取何种模式,则不无争议,主要有吸收立法、易名立法和单独立法三种模式。劳教立法模式比较合理的选择应该是在平衡理想与现实、需要与可能的基础上作出,劳动教养调整对象的专属性、劳动教养调整方法的特殊性、劳动教养适用对象的独立性,以及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正确的方针政策,决定劳动教养应进行单独立法。  相似文献   
14.
论现代女子     
刘齐 《法制博览》2008,(8):18-18
现代女子离智慧比较近——如果智慧单独存放于一座仓库的话。当库门敞开的时候,现代女子会捷足先登,拿到足够的智慧。也不拿太多,还得在身上留出余地.去装别的东西,比如美丽、优雅、诚恳、温柔、同情心等等。  相似文献   
15.
是否应当承认片面共犯是一个颇具争议的问题。承认片面共犯能合理地解决犯罪人的刑事责任问题,与我国《刑法》关于共同犯罪的规定并不相悖,不存在解释论上的障碍,符合我国《刑法》分则和司法解释的相关规定,有利于节约司法资源和司法机关查明案情。因此,应当承认片面共犯。  相似文献   
16.
云鹤 《中国保安》2008,(11):28-28
案例:王志军是某步行街上的巡逻保安员,平时主要任务是协助民警维护步行街上的治安。通过几年的工作实践,王志军在步行街已经小有名气,协助民警抓获过很多在步行街实施盗窃的小偷。王志军发现,现在所抓获的"小偷"年龄越来越小,有的还不到十岁,本身就是一个孩子。而真正的犯罪头目却躲  相似文献   
17.
“单独二孩”生育政策是一种使所有独生子女在生育方面都受益的政策,同时它还承担着开始调整我国人口的生育率、改变我国人口总体结构的任务。提前开展对新生育政策社会后果的研究,可以为实践中避免和减少政策带来的副作用提供理论的和经验的支持。除了人口学方面的内容外,政策调整对城乡家庭和年轻夫妇生命历程的冲击、可能形成的“人口同期群”的影响、以及为走向“全面二孩”提供政策准备等都是值得提前关注的内容。  相似文献   
18.
现行的逻辑学著作和教材中所普遍持有的专名表达单独概念的说法是不恰当的,专名不是概念,因为它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内涵。与此相关,也涉及定义问题,定义是揭示概念内涵的方法,专名没有内涵,所以,不能下定义,而真正意义上的单独概念是可以用属加种差的方法下定义的。  相似文献   
19.
顶柱 《前沿》2006,(3):122-124
随着社会生活中悬赏广告的日益增多,有关悬赏广告的法律问题自然引起了法学界的关注。这种既老又新的社会现象有其存在的合理性,法律对其调整也是必然的。因此,在2002年12月23日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审议的民法草案,已写进了这方面的内容,这与过去的规定完全不一样,它将传统的拾金不昧的道德规范上升为法律规范,这一立法的突破,具有深远的意义。本文从悬赏广告的基本理论、法律性质、法律效力三方面进行分析,提出对悬赏广告的看法。  相似文献   
20.
法律赋予律师在刑事侦查阶段对侦查人员刑讯逼供行为的独立调查权和对嫌疑人、被告人的单独会见权以及申请对嫌疑人、被告人的人身检查权应是遏制刑讯逼供的一项十分重要的监督措施 ,应逐步从立法上加以规定和确认 ,并在侦查实践中实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