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42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3篇
各国政治   15篇
工人农民   22篇
世界政治   28篇
外交国际关系   43篇
法律   326篇
中国共产党   190篇
中国政治   260篇
政治理论   93篇
综合类   191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35篇
  2022年   31篇
  2021年   42篇
  2020年   34篇
  2019年   28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45篇
  2014年   78篇
  2013年   77篇
  2012年   74篇
  2011年   88篇
  2010年   84篇
  2009年   86篇
  2008年   85篇
  2007年   78篇
  2006年   57篇
  2005年   49篇
  2004年   36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29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新刑法典颁布以后,有刑法学者提出了"复合罪过形式"的理论主张,这一主张在刑法学界和司法实务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作者对"复合罪过形式"的理论主张提出了五点质疑,并对其观点进行了批驳.文章认为,如果在刑事立法上确立了复合罪过形式,那么,我国刑法中的罪过理论将变得不科学,并导致立法上的罪刑不相称、混乱;在司法上,由于复合罪过形式理论认为,司法人员无须分析行为人主观方面究竟是间接故意抑或是过失,即可以复合罪过犯罪论处,所以,很容易导致适用刑罚不公,从而有违罪刑相适应原则.因而,文章提出,我国刑事立法应杜绝复合罪过形式.最后,文章对具有双重危害结果之犯罪的罪过形式认定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2.
对于处罚教唆他人自杀的根据,理论上有三种思路:一是根据共犯理论,二是根据间接正犯理论,三是直接根据《刑法》第232条规定的故意杀人罪。以上三种思路都不能正确说明教唆他人自杀的犯罪性,处罚教唆自杀没有法律根据。从教唆行为的二重属性分析,教唆行为本身是一种恶的表现,其次教唆行为的恶性还来源于实行行为,即教唆自杀具有双重恶性,教唆自杀可能具有比自杀行为更大的社会危害性。因此应该在刑法中规定教唆自杀罪。  相似文献   
43.
李康 《法律适用》2012,(1):77-80
随着劳动用工制度的深刻变革,劳动法律制度不断完善,劳动争议案件呈现出数量膨胀化、内容复杂化、区间多样化、诉讼群体化和难度增大化的特点,笔者就此作一些探讨,以供同仁商榷。一、人民法院的受案范围(一)社会保险争议应否全部纳入人民法院受案范围《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确定了社会保险争议属于劳动争议,但是否应把所有社会保险争议全部纳入人民法院受案范围,是一个在实践中争议广泛  相似文献   
44.
冯涛 《中国检察官》2011,(17):62-63
公诉是检察机关的重要职能.承担着指控犯罪与诉讼监督的双重任务。当前,面对社会管理创新的要求,检察机关应当如何合理运用公诉权力,发挥其打击、保护、服务、预防的综合职能作用,既是摆在自身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重要课题。以下将立足公诉工作实践.从五个方面来谈谈社会管理创新的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45.
在中国模式的论述语境中,广东模式是中国模式的地方样本。就历史起源而言,广东模式是改革开放、思想解放、精英主导、社会推动四种合力的产物。从构成元素和结构形态来看,广东模式是一个由集刚性和弹性为一体的威权体系(政治)、双重主导的经济发展方式(经济)与参差不齐的非均衡社会体系(社会)构成的新旧元素混合、结构尚未定型的混合体。广东模式的历史定位是,从以前僵硬的国家吞噬市场和社会的一体化体系向国家、市场和社会三元结构分化、良性互动格局转型中的一种过渡形态。思想解放、改革开放是广东模式的精神内核,不断为旧体制注入新元素的制度创新是广东模式的实践品格。广东模式面临来自表层和深层的双重挑战,其未来转型取决于改革开放大业在广东和全国的深入推进。  相似文献   
46.
在未成年人借琐事"小题大做"致人轻伤的案件中,未成年人主观上更多地是出于一种持强凌弱,显威逞能的寻衅心理。在对客观起因标准考察上,不能简单机械地以危害行为是否"有因"来区分故意伤害与寻衅滋事,借琐事"小题大做"与"无事生非"一样,均属于寻衅滋事罪的起因范畴。对客观对象标准的把握上,寻衅滋事罪对象选择的随意性则要通过双重置换规则来检验。而犯罪客体方面,未成年人以大欺小寻衅滋事的行为不仅扰乱了社会公共秩序,也往往会对学校的正常秩序造成破坏。  相似文献   
47.
张宁 《检察风云》2013,(8):82-83
他从高校到研究所,有意疏离学术圈子,他自己称"基本上不参加法学界各种各样热闹的学术会议,也拒绝受既有的具体学科和专业的束缚",他把这叫做"双重边缘化"。可能正因如此,他才得以跳出法律看法律,才会立足于"用文化去阐明法律,用法律去阐明文化"的法律文化观,将法律现象置于更广阔的历史、社会和文化背景中去理解。  相似文献   
48.
利益是关系到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问题.农村社会在制度、市场、文化等维度的利益非和谐现象凸现,严重制约着新农村建设的进行,这种现象从根本上说是现行的制度安排扭曲了利益驱动机制.在理论上导入利益基本原理,纠正利益驱动作用,建构双重利益驱动、聚合利益驱动、个体利益驱动等良性利益驱动机制,是构建和谐新农村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49.
和平 《新视野》2007,(1):91-93
2006年世界正走向“多极混乱”。中东两场战争、双重核危机、俄罗斯东山再起,美国穷于应付。布什政府政策失误是世界滑向混乱的直接原因。全球化带来的集中化和分散化则是深层次原因。世界走向多极是一个进步,但在多极化的初级阶段,不可避免地有一个多极混乱时期。  相似文献   
50.
保证和抵押的双重担保是指对同一债权的全部或者一部的共同担保。债权人首先实现哪种但保方式 ,应当区分担保的方式 ,由债权人做出选择。抵押是“物的担保” ,保证是“人的担保” ,这决定了在债权人实现抵押权的情况下 ,抵押人不享有代位权 ,保证人自然免除保证责任。相反 ,在债权人要求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的情况下 ,保证人享有代位权 ,抵押权不能自然消灭。因此 ,债权人放弃抵押权的 ,保证人相应地免除保证责任 ;债权人免除保证人的保证责任 ,抵押人则不能以之抗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