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3篇
  免费   2篇
世界政治   13篇
外交国际关系   3篇
法律   20篇
中国共产党   50篇
中国政治   51篇
政治理论   25篇
综合类   1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提起西汉人东方朔,最为后世乐道的是其滑稽状。司马迁在《史记》里给予他"滑稽之雄"的封号,明人吴承恩甚至把"东方朔偷桃"的逸闻写入《西游记》,使其化身为东华帝君的门下仙童。实际上,在东方朔另类诙谐的性格之下,隐藏着难得的智慧与眼界;而嬉言笑语掩不住的,又是怎样一种志趣抱负无以伸展的痛苦。  相似文献   
82.
丁启阵 《政府法制》2011,(23):29-29
笔者认为.汉朝的贾谊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令人惋惜的早逝者。历史上有不少人持这样的观点,例如司马迁,例如李商隐。其中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的《贾生》一诗,读之可令人泣下:“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相似文献   
83.
政绩,即官员在任内的工作成绩,是时下出现频率很高的一个词汇,因为它与干部的升迁荣辱紧密相连。其实,细究起来,这也是“古以有之”,不绝史册。“燕王吊死问生,与百姓同甘苦二十八年,燕国殷富,士卒乐佚轻战。”(《战国策·燕策》)这就是讲的政绩。商鞅法行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  相似文献   
84.
老李船长 《各界》2010,(1):56-60
前115年,刘彻第25年,霍去病死后隔年,长安发生一件大案,时任御史大夫的张汤自杀了。张汤是司马迁着重点名的酷吏,班固没觉得他是酷吏,单独给他写了传记。今天的小说或者电视剧,提到张汤,一般是阴狠冷酷的反面角色。  相似文献   
85.
《史记》对中国文化的构建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对中华民族的民族心理有着深刻广泛的影响。《史记》蕴含着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这些资源丰富多彩,蕴涵深厚,只有通过合理的开发与整合,才能使其在当今的旅游业中显示出独特的魅力,从而带动相关产业的迅速发展,同时使司马迁与《史记》得到更广泛的传播。  相似文献   
86.
贤士护疆     
王春南 《求贤》2010,(11):52-52
班超是东汉初年著名的贤士.他的父亲班彪.兄班固、妹班昭是继司马迁后,有“三班”之誉的著名史学家。史载他从小孝顺恭谨、吃苦耐劳、博览群书,年轻时为生计替官府誊抄文件.但为国家建功立业的志向更坚。一次他忍不住将毛笔投在地上说:“男子汉应当为国建功封侯.岂能只埋头于笔砚问呢!”这就是“投笔从戎”成语的由来。  相似文献   
87.
布衣 《公民与法治》2010,(17):46-47
汉王朝统治中国时期,汉代西南部邻国中,夜郎国(在今贵州省)最大。某年,汉使者来访夜郎国,夜郎王竟然问使者:“是你们汉朝大呢?还是我们夜郎国大呢?”汉使者愕然。司马迁在《史记·西南夷列传》中评道:“只知通道,故不知汉之广大。”“夜郎自大”遂成为妄自尊大的代名词。  相似文献   
88.
司马迁所著《史记》是研究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太史公所生活的西汉时期已然是礼乐蓬勃发展的黄金时期,有其鲜明的时代背景。他在《史记》中直接或间接的表达了自己的音乐思想,紧密联系社会、政治、音乐和自然于一体,音乐是自然界万物繁衍生息、和谐发展的反映,是人有感于外物的内心表现,对人的全面发展起到积极与重要的作用,且翔实大量的史料记载和音乐事件,为解读司马迁时代的音乐特征与形态留下了重要的资料。  相似文献   
89.
(2010年1月13日)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匡庐奇秀甲天下,自司马迁将庐山载入《史记》后,历代文人墨客总是慕名接踵而来。现在的庐山集风景名山、文化名山、教育名山、科技名山、宗教名山、政治名山于一身,是驰名  相似文献   
90.
学术界有些人认为:《史记》是司马迁受宫刑的产物,《史记》“缪于经”、是“谤书”,等。对此,我们认为:司马迁能写出《史记》。与史官世家、正确的史观、深厚的学问功底、丰富的实践阅历以及宽松的政治环境等因素密不可分;《史记》没有“缪于经”,更不是“谤书。”这些评价经不起认真的推敲,违背了历史客观事实;《史记》首先是吏学著作,不能仅从文学的角度来评价,作为史学著作,有其独特的特点与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