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0篇
  免费   0篇
各国政治   1篇
工人农民   14篇
世界政治   19篇
外交国际关系   1篇
法律   36篇
中国共产党   83篇
中国政治   46篇
政治理论   17篇
综合类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33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32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4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211.
毛泽东同志在《反对党八股》一文里说:“‘看菜吃饭,量体裁衣。’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看情形办事”。当前,我县第三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正如火如荼地展开,农村党员作为此次参学的主要群体之一,具有数量多、文化层次参差不齐、年龄跨度大、流动性强等显著特点。为确保此次学习实践活动能够收到预期效果,达到活动的总要求,笔者认为,应特别注重农村“三类党员”的特殊性,看菜吃饭,量体裁衣。  相似文献   
212.
锦旗与民心     
某日,听一位朋友推脱做客的邀请时说:“吃餐饭不如出身汗”,不禁三喜。  相似文献   
213.
陈颖 《党建文汇》2009,(7):53-53
中国有句俗话叫“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饭,九十不留坐”,意思是说,老人70岁以后,如果到亲戚朋友家串门,主人不要强留他住宿;80岁以上的老人,就不要强留他吃饭;90岁以上的老人,更是连坐都不要挽留了。中国老年保健协会副会长洪昭光教授认为,这种说法很有道理,主人如果按照以上做法做也不会失礼。年事已高的人,随时都可能发生意外,应该尽量少走亲访友,否则,很可能给自己和主人家带来麻烦。  相似文献   
214.
1937年,董必武去南京八路军办事处做党的统战工作。到了西安,要换换装。当时比较好的礼帽要10元一顶,董必武是我党的创始人和领导人之一,到南京八路军办事处工作,要和社会各界打交道,照道理应该穿戴得像样些,但董必武关照工作人员,只能买一顶3块钱的礼帽,一双最普通的皮鞋,这也只是装装样子,“出客”时穿穿而已。  相似文献   
215.
《党史天地》2009,(6):26-27
1959年庐山会议后。紧接着在全党全国范围内从上到下开展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反右倾”斗争。李先念由于庐山会议上的发言,被斥为“右倾思想”严重,首当其冲成为国务院财贸口的批判对象。  相似文献   
216.
温家宝总理在浙江、上海等地考察时说,面对当前的国际金融危机要“想三天”:昨天、今天和明天。这无疑是交给了我们一把思考问题的“金钥匙”。想昨天,就会发现,我们已经站到了很高的起点。30年前,我们是为了“吃饭”而拼搏;30年后,我们是为了“富裕”而奋斗。30年前,我们不仅身边没有车,而且眼前没有路;  相似文献   
217.
马夫  马开军 《人事管理》2001,(10):24-25
如今,当绝大多数女人仍遵循着传统的“朝八晚五”与“外出上班,在家吃饭”的作息方式,一部分女人还在为就业或下岗而发愁时,却有这么一族女性,开始崇尚并实行“在家上班、外出吃饭”的生活方式了。这些走在时尚前沿的女人被称为“SOHO红粉一族”,她们通常都有相当的生存技能和活力,而且挺在乎自己的感觉,喜爱自由自在与无羁无绊的工作方式,  相似文献   
218.
高原 《党员文摘》2007,(6):44-44
82岁的美国退休老人哈维邦帕斯不喜欢一个人吃饭,可是一年多前他的老伴去世了.子女又全都在外地生活。大多数的夜晚.他都是一个人煮点燕麦粥或吃一个“热狗”来解决自己的晚餐。  相似文献   
219.
赵亚兴 《奋斗》2007,(1):58-59
人活着,总得要吃饭。天天吃饭,自然有时也会想到“饭从哪里来”这个看似十分简单的问题。有个皇帝,大概是想让太子从小懂得“稼穑艰辛”.问他“饭从何来”,太子睁大眼睛,傻呼呼地说“饭从米来”。大多数人恐怕还没糊涂到这个份上。头脑清醒的人,还是常提醒自己别忘了“吃百姓之饭”。河南内乡县县衙的三堂前,悬挂着康熙十九年由内乡知县高以永撰写的对联,“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  相似文献   
220.
那一束光     
常常会想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人生中偶然遇到的第一本书,究竟会对自己的成长,产生什么样的影响。麦家和我说,他十三岁那年,在一位名叫“阿牛”的郎中家里,与一本残破的《林海雪原》不期而遇。在麦家记忆里,“这本《林海雪原》后面十几页不在,但是封面还在……书是他从街上捡来的,不是用来看,而是用来引火的。大人们在客房聊天,我在灶房里看书着迷了,连吃饭的时候都在看,阿牛说送给你了,你赶紧吃饭,书你拿回家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