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692篇
  免费   286篇
  国内免费   2篇
各国政治   28篇
工人农民   169篇
世界政治   386篇
外交国际关系   24篇
法律   9241篇
中国共产党   682篇
中国政治   2040篇
政治理论   309篇
综合类   2101篇
  2024年   52篇
  2023年   199篇
  2022年   195篇
  2021年   231篇
  2020年   231篇
  2019年   126篇
  2018年   37篇
  2017年   98篇
  2016年   172篇
  2015年   368篇
  2014年   1008篇
  2013年   1059篇
  2012年   1155篇
  2011年   1287篇
  2010年   1020篇
  2009年   1093篇
  2008年   1183篇
  2007年   886篇
  2006年   705篇
  2005年   630篇
  2004年   612篇
  2003年   612篇
  2002年   606篇
  2001年   471篇
  2000年   475篇
  1999年   138篇
  1998年   50篇
  1997年   55篇
  1996年   34篇
  1995年   37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33篇
  1992年   29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在修订后的《公司法》、《证券法》公布实施、股改工作基本完成的同时,社会公众的投资热情普遍高涨,我国证券市场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行情。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保持清醒的头脑,牢记历史的教训,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对社会公众股股东权益的法律保护,保持证券市场持续、健康和稳定发展,再次成为我们十分关注的课题。这里选择了几篇研究成果,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92.
企业的经济活动绝大多数是通过经济合同来完成,规范合同的签订是加强企业管理,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对于企业交易安全具有重要意义。许多企业对此均十分重视,有着严格的审批管理制度,合同管理因此也成为了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据笔者的办案实践,绝大多数企业的合同签订审批管理制度存在一些不完善之处,蕴含着一定的法律风险。本文在分析原合同审批制度弊端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新的合同签订审批管理方式,供企业界和法律界参考,以期能促进企业管理制度的完善,减少因疏于合同管理而带来的经营风险。一、目前企业合同签订审批制度及弊端目前大多数企业的合同签订审批管理制度大同小异,大致为:经办人员起草合同后,启用本企业的"签订合同审批表"依次将合同送呈律师、其他业务部门、财务部门、公司副总经理、公司总经理、董事长审签:上述各方面审查签字完毕后,业务人员持签字完毕的审批表到办公室加盖本单位公章或者合同专用章,从而签订合同。以上审批程序多是依据该企业的企业管理制度,体现了企业管理的层级性,同时体现了不同部门、不同岗位分工负责的原则,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也存在以下弊端:(一)无法保证合同草案的质量  相似文献   
93.
周辉斌 《时代法学》2006,4(6):44-50
我国首起助学合同纠纷案引起了媒体的广泛关注。法院对该案的判决存在诸多不能自圆其说甚至自相矛盾的地方,其主要原因是对我国《合同法》规定的附负担赠与合同的含义和效力没有真正把握。因此有必要详尽探讨附负担赠与合同的含义和效力,分析助学合同案的法律适用问题。  相似文献   
94.
谢晓尧 《现代法学》2003,25(2):164-169
欺诈在合同法中是一种意思瑕疵 ,在信息社会里 ,欺诈作为误导公众的行为 ,是一种典型的不正当竞争行为。《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不能简单地视为合同法的特别法 ,欺诈的研究不应拘泥于意思表示的狭隘范围 ,反欺诈的消费者权益保护应纳入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范畴来考察。从竞争法的角度来看 ,欺诈不要求行为人具有主观故意 ,一种行为只要在客观上有误导消费者的效果 ,就足以构成欺诈。欺诈的救济措施 ,在主体设计、补救措施和赔偿责任上均有区别于传统合同欺诈的制度设计。  相似文献   
95.
论民事裁判执行检察监督的范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事裁判执行监督的范围可以确定在以下三方面:人民法院在执行过程中所作出的生效裁定、决定违反了法律规定,执行措施违反法律规定,以及执行人员徇私枉法的执行行为。  相似文献   
96.
王亚新 《中国法学》2007,(5):181-191
通过对最近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的现行民事诉讼法第一个修正案有关内容进行考察,本文围绕民事审判监督制度的完善提出了一套程序整体设计的构想。这一构想充分地考虑了审判监督程序与信访制度的内在联系,力图把诉讼内的制度设计与诉讼外的相关纠纷解决机制结合起来。在程序设计上高度重视再审启动的不同途径之间、事由和程序之间、以及程序的不同阶段之间的相互协调,并努力整合制度内的各种要素。  相似文献   
97.
魏玮 《知识产权》2007,17(6):58-63
公安机关不当插手民事案件、对雇员跳槽引发的商业秘密纠纷过多依赖刑事保护,是"商业秘密刑事保护优先论"在实践中的突出表现,而这不符合商业秘密是私权及商业秘密权利公开性不够的性质与特点、刑法的谦抑原则等法理。在商业秘密的相关立法不能很快改变的情况下,应当建立商业秘密司法保护但不能刑事保护优先的理念,实践中要特别注意不同侵权主体的不同侵权类型之间的区别,并根据这些差别把握刑民保护及罪与非罪的问题。  相似文献   
98.
行政合同作为一种“柔性”的行政方式,在我国的实践中已经得到了广泛运用,但由于传统理论上的缺陷导致现有立法也产生偏差,行政合同制度设立之初的目的没能得到实现。笔者通过对奥托迈耶的《德国行政法》以及德国《联邦行政程序法》的学习,深受启发,建议我国将来有关行政合同的立法应借鉴德国的严格规则控制模式。  相似文献   
99.
产品欺诈使无数个无辜用户和消费者防不胜防,饱受欺害,也使一些诚实的生产经营者叫苦不迭。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完备的市场经济中应该没有违法欺诈行为的容身之地。我国政府对市场经济中的经济欺诈现象有着清醒认识,予以坚决的打击,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从立法上看,我国已建立了一套以《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为中心,以《产品质量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法律为辅佐的保护消费者权益的法律体系,但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仍然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同国外相比还有许多差距。笔者着重阐述了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在立法上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该问题探讨了解决的办法,以期完善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从而更好的保护广大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00.
民事审判中经常遇到对具体行政行为先行审查问题,由于理论研究对该问题较少涉及,又兼缺少必要而明确的法律规定,导致对该问题认识模糊不清,在程序上做法也不尽一致。基于此,本文提出了在民事诉讼中对具体行政行为的附带性审查,通过对传统处理方式的批判,进而论证了附带性审查的理论依据、法律依据,并且尝试对附带性审查的范围,即广度和深度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