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1篇
  免费   22篇
各国政治   9篇
工人农民   3篇
世界政治   21篇
外交国际关系   6篇
法律   298篇
中国共产党   26篇
中国政治   92篇
政治理论   34篇
综合类   154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55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51篇
  2010年   44篇
  2009年   45篇
  2008年   47篇
  2007年   33篇
  2006年   30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01.
“一事不再罚”原则,体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笫二十四条中,但由于该法条仅为原则性规定,因此在复杂的执法操作中极易步入误区,本文试对这一原则,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602.
剥夺政治权利的并罚适用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红霞 《法律科学》2000,(6):118-125
数个剥夺政治权利实行并罚时 ,应适用限制加重原则 ,在数个宣告刑期的总和刑期以下 ,最高刑期以上决定应执行的刑期 ,但最高不能超过七年。数主刑中 ,有的附加剥夺政治权利有的未附加时 ,并罚问题的各种既有见解均各有其利弊 ;实际上 ,有期徒刑、拘役执行期间 ,罪犯不应享有政治权利 ,在这一认识基础上 ,剥夺政治权利的并罚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另外 ,剥夺政治权利与罚金、没收财产的并罚 ,应适用并科原则实行并罚。  相似文献   
603.
论行政处罚适用的"一事不再罚"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事不再罚”作为行政处罚适用的一个重要原则 ,是近几年来行政法学界讨论较多 ,分歧也较大的一个问题。自 1 996年 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颁布以来 ,已有诸多著述对这一问题作了研究阐述。行政法学界对于“一事不再罚”原则的理解存在诸多不同的观点 ,综合起来 ,主要分歧在于对于同一个违法行为如何认定 ,而有一点是共同的 ,就是认为“一事不再罚”原则中所指“罚”应当是指行政处罚 ,也就是对违法行为人的同一违法行为 ,不得以同一事实和理由 ,给予两次以上的行政处罚。对此 ,笔者认为 ,“一事不再罚”只是行政主体在实施罚款…  相似文献   
604.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存在多种诱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不良因素,而未成年人正处于身体和智力的发展时期,他们什么都想知道,什么都想学,什么都想亲自去做,但由于他们的社会知识和生活经验所限,他们的认识能力具有很大的片面性和表面性,容易养成不良品质和恶习劣迹,最终导致违法犯罪。对于未成年人犯罪问题,考虑到对他们未来的发展,为了让他们既能改过自新又能健康成长,在对他们进行惩罚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对他们进行教育、启发、感化以教育为主,处罚为辅的政策,这就是所谓寓罚于教。在管理过程中始终贯穿教育、感化、挽救的精神,从而达到治其心、治其本的目的。  相似文献   
605.
“比例”一词的内涵十分广泛,“比例原则”作为公法上的普遍原则之一已经被行政法领域学者深入的研究,在英美法刑法领域结合宪法也有比较深刻的阐述,但在我国刑法领域基本属于空白阶段。因此,本文试图先从“比例”一词的语言学、经济学、再到我国传统哲学领域来源为切入点,逐渐扩展到对“比例原则”的理解,最后由此具体到刑法中的比例原则的定位问题,认为刑法中的比例原则至少应当包括三个子原则:应罚性、需罚性和均衡性,希望能够做一个初步的梳理和判断,为将来的研究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606.
通过几起实际案件现场足迹分析意见和检验结果失误情况介绍,科学客观、入情入理地剖析了在依据足迹进行性别判断、异鞋认定、形象结论等鉴定活动过程中,在技术层面、心理因素几方面存在着造成差错的主客观原因,并提出了避免足迹分析、检验出现失误的建议。  相似文献   
607.
合同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合同诈骗罪的主体为一般主体,包括自然人和单位。由于该罪中自然人和单位为主体的犯罪,其立案的数额标准不同,在实际办案中如不能准确认定犯罪主体,就会给犯罪嫌疑人提供逃避打击的机会,造成不应有的损失,因此,笔者试就合同诈骗罪中的单位犯罪和个人犯罪的认定谈点认识。 一、单位犯罪的概念、条件 单位作为犯罪主体是修改后的《刑法》所规定的区别于自然人的一般主体。它是指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为本单位谋取不正当利益,经…  相似文献   
608.
中立的帮助行为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洪兵 《中外法学》2008,(6):931-957
<正>一、问题的提出面包店老板知道夫妻关系紧张的女邻居可能将面包用于毒杀其夫而仍向其出售面包,可否构成故意杀人罪的帮助犯?五金店老板琢磨小偷模样的顾客可能将螺丝刀用于入室盗窃而向其出售螺丝刀,能否构成盗窃罪的帮助犯?日用品商店的老板估计刚在马路上与人争执的顾客可  相似文献   
609.
《红字》是美国文学史上划时代的作品,以其丰富的思想内涵和卓越的艺术表现形式享誉世界文坛,被誉为霍桑最杰出的代表作。作品中弥漫着浓重的罪恶意识,三个主要人物相继为各自的罪行在道德、情感和心灵上遭受了深痛巨创的代价,却也以各自不同的方式最终获得了灵魂的救赎。本文通过对作品中主要人物命运发展所体现出的罪、罚与救赎主题的分析,揭示霍桑对人类灵魂和人性解放的探索。  相似文献   
610.
不能犯的可罚性判断——印象说之提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能犯的可罚性判断,从本质上而言,是在不能犯领域为法律调控与道德调控划定合理的界线。因此,只有上升到法与道德的高度,从不能犯客观构造的角度,以其造成的外在影响为基础进行研究,才能得出合理的结论。印象说以行为对社会公众造成的侵害法秩序的印象为标准判断不能犯可罚性,符合法与道德基本关系的原理,顺应了当今风险社会的基本形势,与中国当前的社会发展形势相契合,在我国司法实践中具有可行性,应予以提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