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0篇
  免费   2篇
工人农民   1篇
世界政治   1篇
外交国际关系   2篇
法律   13篇
中国共产党   43篇
中国政治   75篇
政治理论   20篇
综合类   37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本文在存在论的维度上对《周易》与中国传统造物相关联的设计思想进行阐示。《周易》不仅是充满哲学思辩思想的著作,同时也包含着精深的设计思想。首先,试图阐明占卜本身的存在即是设计的存在。其次,就《周易》有关设计的论断进行具体的论述。最后重点考察道与器的关系这一中国传统造物与设计思想中亘古不变的主题。  相似文献   
62.
中国古代哲学把宇宙看作一个自然的有机体,认为“和”乃是天地的基本组成,是万物生长的基本条件,也是君子做人的基本原则。这个思想来自于《周易》、《内经》八字易象等的易象思维方式。《周易》认为阴与阳在本质上是和的,卦象之和与否取决于阴阳的位置;《内经》认为阴阳与五行是宇宙间的力量与功能,和谐与否取决于这几种力量之间不出现“太过”与“不及”;八字易象认为事物和谐取决于,一是事物的内外部结构是否合理,二是能否帮助事物中对和谐有益的要素,同时对有害于和谐的要素进行压制、打击。  相似文献   
63.
“时”是《周易》中的一个重要观念 ,在“顺天而动 ,不失其时”的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之下 ,《周易》强调 :“时”本于“变” ,“时”即是“变”。在肯定“时”的本质即在于“变易”的同时 ,《周易》进一步提出“谨始慎终”忧患意识和“随时而动”的时效观念 ,强调“时”在现实人生中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64.
周易》作为整个中华民族的安身立命之根,它所孕育的伦理道德思想是极为丰富和复杂的.我们可以从道德理想、道德实践、道德修养、道德化育四个层面来分析《周易》中孕育的道德思想,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对于我们今天加强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建设、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重要的可资借鉴的意义.  相似文献   
65.
谭德贵 《法学论坛》2003,18(4):92-96
周易》不仅是中国古代的占筮用书 ,而且也包含着诸多法律思想 ,其中的“刑罚清”、“刑法中”、“明罚敕法”、“明慎用刑”以及息讼思想 ,对后世的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探讨这一问题 ,对于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大有益处。  相似文献   
66.
<周易>提纲挈领的命题"天地之大德曰生",标显出本体论与价值论合一的天人合一思维模式和对生命(宇宙生命)的肯定和终极关怀,从而为中国古典美学确定了哲学出发点,建构了中国古典美学发展的基本理论构架.  相似文献   
67.
革命     
《团结》2011,(4):47
革命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讲,革命指推动事物发生根本变革,引起事物从旧质变为新质的飞跃。从狭义上讲,革命主要是指社会革命和政治革命。"革命"一词,出自:"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周易.革卦.彖传》,意指纪元前商王汤讨伐夏桀和周武王讨伐商纣,实施变革更替朝代以应大命,顺民意。这里的革即变革,  相似文献   
68.
目前学术界普遍存有对《周易》讼卦之讼的误读,这种误读甚至影响到了司法实践。事实上以历史语境言,讼从来源看具有必然的天理,从含义看具有丰富的法蕴而非仅指诉讼,从属性看则具有吉性而非为终凶,从深度看也绝无无讼之义。虽然历史上学术受政治影响是个不争的事实,但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对讼卦之讼进行学术辩正仍有必要。  相似文献   
69.
周易》作为我国古代的经典力作,其思想内容博大精深。其中又以大忧患意识尤为突出。这种大忧患意识在我国历史上影响深远,成为历代开明执政者的治国要则。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这种大忧患意识为镜,居安思危,励精图治,对于治国安邦,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0.
本刊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最具代表性的遗产《周易》,在其发祥地河南安阳,市人大常委会于5月31日通过议案,决定将其申报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日前,该议案已交付安阳市政府具体实施。《周易》作为一部反映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哲学著作,言简意赅,哲理深邃,内容广博,构成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