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4篇
  免费   0篇
各国政治   1篇
工人农民   9篇
世界政治   12篇
外交国际关系   10篇
法律   15篇
中国共产党   73篇
中国政治   85篇
政治理论   7篇
综合类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40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1.
李筑 《当代贵州》2007,(12):49-50
清凉贵州,充满了五官可及的幸福味道。到贵州消夏是大自然的慷慨恩赐。每一位访客在踏进“山门”的第一瞬,就会被她的清凉风姿迷倒,然后是由表及里的沉醉,最后变成缠绵悱恻的眷念。  相似文献   
72.
他们称自己为味觉断裂的一代——成长于物质匮乏的年代,长大后卷入快节奏生活,回头才发现,那些记忆中的食物已经找不到或者变了味。在家做饭,寻找儿时“口欲期”的那一味,从田地、菜场、厨房到餐桌一步步追根溯源,也是去找回人与自然、城市与乡村、个体与家庭的心理联系。  相似文献   
73.
陈舜臣 《法制博览》2011,(11):33-33
海参本身没什么味道,怎么做都可以,这反倒成了烹饪手艺的试金石。内行的吃家为了品鉴餐馆的水平,经常会点海参料理,大厨的烹饪特性一吃便知。  相似文献   
74.
饮食男女     
日星河岳,赋物象形,兵刑礼乐,饮食男女,于以发为文章,形为诗赋。——(清)叶燮《原诗·内篇上》一直都觉得饮食男女这个词该是个偏正短语,而且在用于推崇饮食重要的方面,杀伤力应该不亚于那句脍炙人口的食色性也。至于真正的词性究竟是怎样的呢——然而就算不是吧,但作为一个热爱美食的人,还是愿意一厢情愿的这样认  相似文献   
75.
在北京东城区魏家胡同,有一个9号院,是一个典型的老北京四合院。这里就是北京市华侨服务中心所在地。走进大院,你能体会到这里散发的浓郁的“侨”味儿。这“侨”味儿,是一种温馨的味道、亲情的味道、文化的味道。  相似文献   
76.
茶香如蝶     
《新青年》2013,(2):19
茶是家的味道,茶色是父亲的手。琥珀色的一杯苦茗,杯底有零星的茶叶,啜饮下去于是厚而醇的一种味道萦绕在齿颊之间,全然忘言。而父亲只是从容地提起茶盏,将澄澈的琼液一巡一巡地冲落在陶杯之中,不作声色地饮尽他的一杯。所有的动作都透着时光冲刷后的洗练,神色也很是淡定,就仿佛心思全不在茶中。也只有在这个时候,在饭后的这一段泡茶时光,父子俩才有机会促膝谈生活的一些大事琐事,谈少年成长中的一些心情。所谓关心,所谓父爱尽出于此。  相似文献   
77.
记者手记:采访高晓平理事长颇费了番功夫。第一次到江苏提出采访,被高理婉拒了,第二次到江苏,高理终于接受,但讲到事业便滔滔不绝,讲到个人则吞吞吐吐,像手上捧个热山芋。据说高理在家炒菜是一把手,于是想到"高理的味道",一种独有的味道:务实、低调,做实事而不张扬,在这种味道浸润下,江苏残疾人工作自然别具质朴而执著的风格。  相似文献   
78.
从街边小摊到销售额十几亿的民营企业,从“草根作坊”到享誉海内外的中国知名品牌,“老干妈”陶华碧的传奇经历和老干妈公司的成功嬗变,演绎出贵州民营经济、黔商群体30年来发轫、起伏、;I士大的成长历程,谱写了一曲贵州民营企业思变图强、惠农兴黔的奋进篇章。  相似文献   
79.
江仕敏 《创造》2015,(10):76-77
"云南的东西是纯天然的,手工艺术品很值得购买,高原农特产品的味道也相当好.民博会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购买云南产品的平台,也给我们展示了云南少数民族文化魅力."提起国庆黄金周期间举办的2015年上海民族民俗民间文化博览会,不少上海市民都对云南展区印象深刻.  相似文献   
80.
读书的责任     
这世上有农人、商人、工人、官人、文人,凡此种种,不胜枚举。不过,无论如何分门别类,文人之谓搁在任何地方,都会有些另类的味道。这味道,源于书,源于读书,源于读书人那一点与众不同的脾性。蔡元培先生有两对题联,颇能勾勒这样的脾性。其一,悬于他的书斋,“都元作官愿,惟有读书声”;其二,题于浙江桐乡吕留良纪念亭,“为民族争存,碎尸无憾;以文章报国,没世勿谖”。蔡先生一生,革命,从政,办学,呕心沥血,多有担当。但不管身份如何变换,他最看重的恐怕还是“读书”——以读书为贵,以报国为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