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篇
  免费   0篇
工人农民   1篇
外交国际关系   2篇
法律   7篇
中国共产党   12篇
中国政治   24篇
政治理论   5篇
综合类   6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统一战线涵盖的政党、民族、宗教、阶层、港澳台海外等不同领域,具有各自的历史,我国是一个多宗教国家,社会主义的宗教理论认为宗教问题具有三性:长期性、群众性和特殊复杂性,这就决定了宗教问题不同于其他社会问题,具有特殊的长期复杂性。同时,国际、国内因素,民族、宗教因素,现实、历史因素,各种问题交织在一起,民族因素、宗教因素在国际环境中的影响明显上升,形成了复杂多变的局面。宗教领域的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各种矛盾和问题也不断出现。因为,整个社会经济成分复杂、组织形式多样、就业方式多样,不同的利益关  相似文献   
12.
儒家文化向来推崇"和为贵"思想,主张"和而不同"、"求同存异",提倡在均衡中化解矛盾,求得和谐与发展。那么在孔子看来,"和为贵"何以维系?"和而不同"何以可能?人际间如何把握"和为贵"才能"和谐"呢?孔子的人际和谐思想又为当下的我们求得"共赢"的共同发展给出了怎样的启示?本文将对此做简要的论述和分析。  相似文献   
13.
和谐社会是人类古往今来不懈的追求和美好向往。在中国数千年悠久的文化传承中,和谐是其中最重要的理念之一,是传统文化的精髓。探索和谐思想的文化源头和哲学基础对我们当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儒家“和”思想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自孔子重“和”,再到其弟子有子提出“和为贵”,随后经孟、荀两派继承发展出“和为贵”的思想。几千年来“和为贵”不仅成为儒家思想典型,更成为中华民族核心价值目标和价值评价体系,并以此运用于“八条目”的各个方面,从而形成了以“和而不同,修身为本”为主要内容的“和为贵”精神。“和为贵”的精神,是“和”的宇宙观、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审美观、国际观在新时代的展示,与时偕行,革故鼎新,为道屡迁,唯变所适,承载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血脉。  相似文献   
15.
俗话说,家和万事兴,和气生财,以和为贵,这里的“和”指的就是团结、和气、和睦。可见,从古到今,人们都把团结提到一个决定一切事业成败兴衰的关键因素的高度来认识。正是基于对团结是力量之源的清醒认识,中共云南省委才决定在全省领导干部中开展团结干事的思想教育活动。  相似文献   
16.
徐平华  周国琴 《前沿》2010,(15):14-17
传统“和治”提出“和为贵”的治道目标、“尚中贵和”的治道方法、.“仇必和而解”的治道保障,对今天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依然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和谐妙方     
徐燕 《中国人大》2010,(14):1-1
人和人碰到一起,难免发生矛盾,中国人多,矛盾自然彼伏此起,要十几亿人抱成一团,哪有那么容易。好在自古以来,我们崇尚"和为贵",不太愿意对簿公堂,觉得既结怨又破费。纠纷来了,我们先在宗族内解决,族势渐微后,又用乡治调解、民间调解……如今的人民调解,人情味依旧浓洌不减,是为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的积淀。  相似文献   
18.
《乡音》2014,(9):F0004-F0004
【人物名片】梁强,河北大学法学院法学学士、中国政法大学法学硕士。现任北京市中策律师事务所主任,北京市房地产法学会会员,为张家口市政协委员。2000年,梁强通过律师资格考试后,辞去公职从事律师工作,2001年正式进入律师行业,主要业务领域和研究方向为房地产及公共工程。“  相似文献   
19.
汪泽青  葛志才 《求实》2012,(Z1):136-137
儒家和思想在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发展长河中,曾对调整阶级关系、维护社会稳定及增强民族凝聚力等方面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文化不仅源远流长,当今,它又是一个与时俱进的活思想。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思想也在不断地得到丰富  相似文献   
20.
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