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5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各国政治   7篇
工人农民   4篇
世界政治   10篇
外交国际关系   3篇
法律   10篇
中国共产党   45篇
中国政治   73篇
政治理论   27篇
综合类   19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5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41.
居阅时 《长白学刊》2004,(4):98-101
象征是借助一种文化形式表达另一种意思的表意方式.是人类理性与非理性思维、心理活动的结果.象征文化通过隐喻、寓言、拟人化、符号、写意、对比等具体象征方式进行表意.象征文化的存在及其表意方式具有普遍性,而象征的内容则具有特殊性.借助象征视角,可以帮助我们由表及里,完成从现象到本义的认识过程,从而完整认识文化的全部涵义.  相似文献   
42.
43.
张颖 《岭南学刊》2012,(3):37-40
多族群关系的融合一直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可是在现实中,少数族群却陷入身份认同的困境。用文化认同的理念解析多族群的国家民族认同观,通过唤醒、消弭、构建达到民族融合的目的。  相似文献   
44.
黎跃进 《南亚东南亚研究》2021,(2):106-115,156,157
耶谢巴尔是印度现当代进步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他的创作以现实主义的描绘,关注祖国和民族的前途与命运,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人道主义情怀。他创作于20世纪50年代的长篇小说《虚假的事实》,以印度独立前后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为背景,通过生动的情节和艺术的形象体系,以文学虚构叙述,重新建构印度的"民族自我",是后殖民语境中印度民族自我的"寓言"。小说在印巴分治、教族冲突的民族灾难反思中,提出正视现实,清理殖民统治带来的文化后果,革除独立政府新权贵的种种弊政,经过历史风雨的洗礼后,建设一个进步繁荣、平等团结、理性奉献、自力更生、代表民众利益和愿望的新的民族自我。这个"民族自我"在小说主人公达拉与和布兰身上得到"寓言"式的体现,达拉的经历和命运是印度民族的象征性写照,她勤勉温雅、宽容仁慈、正直清廉的性格,是新的"民族自我"的人格化。小说的构思也艺术地体现了寻求"民族自我"的突出特点:在历史框架中虚构情节,民族知识分子聚会,本土风习描写,坚信民族光明前程的结局。小说在表现耶谢巴尔一贯的创作思想和艺术风格的同时,鲜明地体现了探讨"民族自我"的主题。  相似文献   
45.
美国科幻小说家奥克塔维娅?巴特勒的《家族》融科学幻想小说、新奴隶叙事与历史书写小说于一炉,以穿越的形式向人们展示了奴隶制的罪恶,引发对美国现实种族关系、两性关系的思考。小说通过新奴隶叙事的形式再现了不可再现之过去,通过科幻小说的形式言说了黑人无法言说之创痛。其历史书写隐喻着美国黑人和白人割不断的历史渊源和共生关系这一美国国族寓言。《家族》表明,黑白血脉相连,其历史经历交织,黑白的许多经历是共同体验的结果。为了避免历史重演,黑人和白人必须在历史记忆和重访过去中了解历史真相,并对美国当下语境下自由的概念和美国黑人乃至美国整个国族的整体命运加以关注与思考。  相似文献   
46.
赵文鹤 《乡音》2013,(4):45-46
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近读姜春云同志主编的《拯救地球生物圈——论人类文明转型》这部人类理性批判和人类自我救赎的著作,深感如知时节之春雨,更有助于我们加深对十八大关于"生态文明"重要  相似文献   
47.
自19世纪华人下南洋达到高峰后,一部分华人选择留在马来(西)亚世代繁衍扎根,构建了具有当地特色的华人社会与文化.华人迁移到马来亚之初,也把中华的传统文化移植到当地.除了华人移民,来自印度南部的印裔移民也迁移到马来亚,同样将他们的文化移植当地.华人迁移到马来亚后,必须面对当地原来的文化以及其他外来文化,并在各种因素如历史背景、政治立场、经济利益等的影响下,与各种不同的文化产生冲突与矛盾.经过长时间生活在多元族群和多元文化的社会之中,马来亚华人在文化认同上也会受到主流文化——马来文化的影响.华人一方面维护自身的民族文化,另一方面也吸收外来文化,以适应居住国的风土与文化.这样的文化融合与调适,在马来亚于1957年独立前后更成为华人社会的重要议题.马来亚华人的国家认同、文化身份和语言教育等,都决定了当时马来亚华人的未来.作为20世纪50年代活跃于马来亚文坛的马华作家,鲁白野以跨文化、跨族群和跨语言的文化书写,对马来亚当时的多元文化作出相应的思考与回应,继而对自身的华人文化观作出调适与转化,充分展现了他及当时马来亚华裔文人在文化认同上的开放性、包容性和融合性.  相似文献   
48.
王舸 《学理论》2015,(2):29-30
《韩非子》一书是韩非最重要的理论书作,其承载了韩非主要的治国理论。韩非以"性利"论的观点来分析批判臣子和民众的行为,通过简单而深刻的寓言故事说明人们"好利恶害"、"趋利避害"的天性,以此说服、帮助君主运用"法术势"来治理国家。  相似文献   
49.
于倩 《青年论坛》2004,(5):132-133
《胰皂泡》是一篇糅合了冰心所擅长的童话和寓言风格的优美散文。作者借童年往事的回忆与叙写 ,表现了生命理想的美丽以及追寻理想的执著。“胰皂泡”在文本中成为一种寓意 ,一种人生美好理想及其追寻过程的象征。这一象征意蕴体现了作者对于“昼梦”所代表的人生美好理想的价值肯定和执著追寻  相似文献   
50.
吴学丽 《理论学刊》2004,(1):108-109
不断超越男权文化的遮蔽成为现代女性寻求自由的基本特征,但现实的结果却使女性深陷世俗的宿命难以自拔。琼·杰伯逊从激进的女性主义立场出发,将对人类自由的关注转移到男女性别文化中考量,力求在文化符号的迷雾中揭示出传统男权文化语符中的“第二性”——女性在现代的性别意识觉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