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6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各国政治   9篇
工人农民   4篇
世界政治   10篇
外交国际关系   3篇
法律   10篇
中国共产党   45篇
中国政治   73篇
政治理论   27篇
综合类   19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5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1.
民族问题是事关国家长治久安的核心和要害问题.为确保国家的长治久安,应与时俱进地从制度上顺应和推动民族交融一体,以"去标签化"和"非政治化"作为处理族群问题的基本方向,从制度上不断淡化公民的族群意识,防止族群意识与地方意识相互叠加强化,从根本上铲除一切形式的地方民族主义赖以滋生的土壤,着力改革调整不合时宜地强化族群意识、族群身份的思想理念和制度设计,使公民自觉将自己首先认同为国家的公民(中华民族的一员),大力增强各族会民对中华民族的认同,不断推进中华民族一体化.  相似文献   
72.
<正>钱钟书先生在《读伊索寓言》中说:“《伊索寓言》是不宜做现代儿童读物的。”原因有两个,一是法国思想家卢梭的观点,认为寓言会把纯朴的小孩子教得复杂了,失去了天真,所以要不得;另一个原因是钱先生的看法,寓言把纯朴的小孩子教得愈简单,愈幼稚了,以为生活中是非的分别、善恶的果报,也象在禽兽中间一样的公平清楚,长大了就处处碰壁上当。  相似文献   
73.
林斯娴 《港澳研究》2020,(3):71-81+96
香港长期以来都是英语、粤语和普通话三语并行的多语言社会。在过去的五十年间,港英政府和特区政府都曾就语言政策进行多次改革,并因此先后于1968年、1978年及1999年引发了三波学生运动。过程中学生对于语言的诠释框架发生了戏剧性的改变,其中国家元素逐渐削弱,而香港本地元素逐渐增强。语言是建立国家认同的有效渠道,通过对三波运动的比较,阐明学生的身份认同、社会变迁以及运动框架之间的互动关系。身份认同主框架的有效性不仅仅取决于运动过程中各参与方之间的力量斗争,更取决于主框架自身的"阐述潜力"和"共鸣能力"两个元素的关系。  相似文献   
74.
《克雷洛夫寓言》中有这样一段话:出头露面的人是有福的,知道世人一定在瞧着他必须完成的事业,他从头到底干得挺有劲儿。然而有另外一种人更值得尊敬,他默默无闻地躲在暗地里,在漫长的辛苦的日子里无报酬地劳动,得不到光荣也得不到表扬,只有一种思想鼓舞着他的勤劳,他的工作对大众来说是有益的。随着1997年福州成立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  相似文献   
75.
《庄子》"藉外论之"的由"器"而入"道"的寓言思维方式,是中国古代诗文的一种重要的言说思维形式,它与后现代性精神相通,并影响了新时期以来的小说创作。  相似文献   
76.
幸福是一个派生性范畴,它的内涵取决于人性的预设和政制的性质。从人性"理性—善"视角看,幸福在于德性的完满程度,幸福之人是理性起支配作用、激情和欲望受到德性节制之人。从人性"欲望—恶"的视角观之,幸福是个体的感觉和状态,是欲望的满足和激情的绽放。然而,单论幸福观的人性基础尚不足够,幸福的含义还有赖于政体的本性及其教诲。与古人生活在自然的第一洞穴相比,现代人生活在诸种幻象建构的第二洞穴之中。因此,政治哲学的反思就要拆解古今的法—权之变(自然法—自然权利转换),评判幸福内容的主—客之变(客观性—主观性转变),进而为获得幸福的真理性见解扫清地平。  相似文献   
77.
王舸 《学理论》2015,(2):29-30
《韩非子》一书是韩非最重要的理论书作,其承载了韩非主要的治国理论。韩非以"性利"论的观点来分析批判臣子和民众的行为,通过简单而深刻的寓言故事说明人们"好利恶害"、"趋利避害"的天性,以此说服、帮助君主运用"法术势"来治理国家。  相似文献   
78.
鲁迅上海时期的杂文常剪辑或引用各类报刊的新闻、言论、轶闻等作为其中的引语,并使之与创作主体之间产生互动关系,以引语性的话语方式在语言的丛林中积聚起思想的锋芒,穿透各种意识形态编织的权力网络,揭示各种话语背后的权力机制,呈现出不同寻常的艺术效果。鲁迅上海时期杂文采用的引语性的话语方式,使所引之语(他人的声音)和作家自己声音之间产生了寓言性的联系,有利于鲁迅打破所引用的话语的规定性,捕捉到话语发展的新的被掩盖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79.
马太效应源自圣经《新约·马太福音》中的一则寓言。一个国王远行前,交给三个仆人每人一锭银子,吩咐他们:你们去做生意,等我回来时,再来见我。国王回来时,第一个仆人说:主人,你交给我的一锭银子,我已赚了10锭。国王奖励了他10座城邑。  相似文献   
80.
姜飞 《学习与实践》2006,(7):151-158
“殖民话语”(colonialdiscourse)是后殖民文化批评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首次由萨义德使用,他从福柯那里借过来,用以描述殖民主义在实践中的出场。1978年萨义德出版的《东方学:西方对于东方的观念》,就是探讨了从1798年拿破仑入侵埃及到当代被称为“东方学”的西方人看待东方、处置东方的殖民话语,及其表述方式、策略和机制。本文从四个方面揭示殖民话语的特性,分析后殖民主义以及文化新殖民主义的话语方式,从而有助于规避殖民话语陷阱,推进当前的后殖民以及文化新殖民主义批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