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02篇
  免费   29篇
  国内免费   22篇
各国政治   110篇
工人农民   19篇
世界政治   128篇
外交国际关系   163篇
法律   200篇
中国共产党   659篇
中国政治   1221篇
政治理论   468篇
综合类   685篇
  2024年   20篇
  2023年   116篇
  2022年   63篇
  2021年   111篇
  2020年   142篇
  2019年   118篇
  2018年   42篇
  2017年   89篇
  2016年   141篇
  2015年   206篇
  2014年   451篇
  2013年   306篇
  2012年   371篇
  2011年   309篇
  2010年   254篇
  2009年   206篇
  2008年   185篇
  2007年   142篇
  2006年   120篇
  2005年   73篇
  2004年   61篇
  2003年   37篇
  2002年   40篇
  2001年   29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53 毫秒
71.
青岛文化具有的重工尚商的商业文化氛围、兼容并包的移民文化心态和开放创新的社会环境等特质为多元思潮提供了生存和传播的空间。在多元思潮的影响下,青岛市民出现了理想信念模糊、价值观偏移、道德水平下滑、行为方式功利化等问题。因此,应加强宣传教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多元社会思潮;打造教育合力,对青岛市民实施全方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市民日常生活,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利用新媒体手段,抢占青岛市网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阵地。  相似文献   
72.
历史是民族国家的宝贵记忆。俄罗斯国家在思想领域主要受到西方的和平演变势力、俄罗斯国内的反对势力、独联体和东欧部分国家的反俄势力的干扰。为了在思想领域进行拨乱反正、构筑"精神长城"抵御来自内外部的挑战,俄罗斯吹响了历史之战号角,加快推进了教育体系的国家化、法治化;主导历史阐释权、评判权;推进历史教研的标准化建设等诸多改革措施。在这场看不见硝烟的抵御精神殖民的战役中,俄罗斯正在找回在苏联解体初期的日渐疏离的国家认同,为日后俄罗斯作为现代民族国家建设进程中获得越来越多的精神支持。  相似文献   
73.
身份是社会成员在社会中的位置体现,辅导员身份认同对于高校德育工作具有重要影响。文章试图在社会认同理论视角下,通过内外群体的过程比较,探讨辅导员身份认同现状、危机,以及组织、同侪、学生等各种群体力量如何与辅导员自我一起建构和形塑了辅导员群体的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74.
刘会清  姜莉 《理论学刊》2013,(2):104-107
中国朝鲜族是指作为中国56个民族之一的、享有中国国籍的朝鲜人。朝鲜族的民族认同主要包括两个维度:一是对自身少数民族身份的认同;二是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朝鲜族对自身少数民族身份的认同及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建立在与其它兄弟民族的利益共同体基础之上。解放战争时期,朝鲜族民众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取得在东北乃至全国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朝鲜族在解放战争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在东北剿匪和解放东北过程中,朝鲜族是主力军之一;其二,在解放全中国过程中,朝鲜族很好地发挥了后勤保障作用;其三,在东北地方政权建设中,朝鲜族发挥了巨大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75.
杨永庚 《学理论》2012,(19):74-76
当代中国国家哲学确立以后面临着如何能有效发挥作用的艰巨任务,思想教育解决人的思想问题特别是灵魂深处的问题,因此它必然成为当代中国国家哲学得到民众有效认同的方式方法,中国共产党是当代中国国家哲学在国民中实施的规范性主体,起决定性作用,广大民众通过监督、舆论和民谣等方式进行的评价活动是对当代中国国家哲学的反观。通过双边的互动,在民众中形成对当代中国国家哲学的共识。  相似文献   
76.
近年来的群体性事件使"县域青年"进入我们的视线,他们主要是在乡镇或县城上中学的学生、外出务工的打工族、有打工经历的返乡者以及大学毕业后蜗居在大城市的"蚁族"。他们的社会化起始于县域的传统环境,被染上独特而厚重的地域特色;故乡的风土人情使相同地域环境的年轻人具有相同或相似的人文、地理、历史的社会记忆;共同的生命历程使其具有相同的地域认同感,而且近乎偏执。他们就学不易,就业困难,对自身角色、自己与他人关系存在困惑,处在纵向整合不良和横向整合不良的状态。我们应把体察"县域青年"列为现阶段青年工作的重要内容,对这个群体给予更多的关心、关爱,制定有效的社会政策,支持、扶助其发展。  相似文献   
77.
国家认同是本国公民对其所属国家的认可而产生的归属感,使得公民愿意积极为国家效力,并且在它有危难时愿意牺牲自我为之奉献和效忠的心理和行为。国家认同包括历史文化认同、经济福利认同和政治制度认同三个层面。国家认同与爱国主义都是人类归属感的本能需要,在历史文化上存在着有机契合,表现为政治理性诉求,以忠诚与奉献的具体行为为最终归宿。国家认同是爱国主义的内核。  相似文献   
78.
正如阿克顿勋爵所言:压迫是自由主义的学校,流放是民族主义的摇篮。晚清留学日美欧洲的新式知识分子,是最早开始重新建构中国民族认同框架的人,因为,与传统知识分子相比,他们具有更开阔的世界眼光,同时也在与"他国"、"他族"的交往中产生了民族意识和民族认同。  相似文献   
79.
刘晓华 《学习月刊》2012,(22):19-19
国家认同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一直是世界各国特别是多民族国家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这个问题似乎变得越来越严重。一方面,“国家认同”的概念魅力无穷,像着了魔咒一样催生着新国家的诞生。但同时,这个概念也给多民族国家带来了无穷的战争和灾难,在一些国家,一些民族争取独立成为民族国家,造成内战不断,相处一室的人民互相杀戮。传统上人们视为特定的民族国家一时间变成了可变动的东西。认识民族国家和国家认同之间的关系,已经成为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80.
魏来  涂一荣 《湘潮》2013,(8):34-35,61
通过对华中地区五所高校近千名大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和分析,客观地审视了当前大学生的政治认同及政治参与现状;调查发现大学生的政治思想和行为总体上积极理性,但其政治认知存在浅层理解和多重困惑,政治参与出现冷漠现象和功利色彩、爱国情感走向行动和观望双重倾向等问题;建议探索新型德育体系、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培养政治认知能力、提高大学生政治参与积极性,并加强指导和监督、开展政治文化环境建设,营造良好爱国主义氛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