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0篇
法律   3篇
中国共产党   8篇
中国政治   8篇
政治理论   4篇
综合类   1篇
  2022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1.
<正>2月2日,在中央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级领导干部在推进依法治国方面肩负着重要责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领导干部要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带动全党全国一起努力,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过程中不断取得新成效。  相似文献   
12.
法治,凝结着现代社会的制度向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意味着中国迈向现代国家的治理革命。"我们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用法治保障人民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国家发展。"新年钟声敲响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法治的重要性。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在新的起点上因势利导,乘势而上,法治思维至关重要,不可或缺。改革与法治,是当今中国在时代大潮中奋勇前行的鸟之两翼、车之双轮。刚刚过去的2014  相似文献   
13.
许耀桐 《同舟共进》2014,(12):28-29
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伟大部署,带领中国迈进法治化的新时代。四中全会《决定》指出,"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幸福所系,也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题中应有之义。"毫无疑义,坚持党对法治的领导至关重要,但是,由此也产生了一个重大的问题:究竟应该怎样正确地理解和把握党对法治的领导。  相似文献   
14.
庞丽娟 《民主》2015,(1):10-11
<正>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专题研究和部署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问题,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内容涉及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司法改革等各个方面,我认为这是将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进一步具体化,在法治中国建设中具有里程碑意义。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的精神内容十分丰富、深刻。下面,我谈几点认识:一是依法治国是当前社会发展和中共执政理念发展的必然结果。虽然"依  相似文献   
15.
思想病症法治正在成为一种新的思维方式,但观念总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将旧的生活方式送进坟墓。新的生活方式的形成毕竟要有一个过程:依法决策还没有完全替代拍脑袋决策,权大于法的现象还没有完全根除,一些地方和行业还存  相似文献   
16.
正四中全会提出了法治中国的内在逻辑,即通过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构建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在这个逻辑中,法治政府的构建应放在突出地位。法治政府的本质是什么?说到底是要约束政府权力,规范政府行为。道理很简单,法治政府第一位的是治官,第二位是保护公民权益,第三位才是治民。法治政府集中体现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的价值理念和刚性导  相似文献   
17.
因自己经营的公司被要求强制拆迁,拆迁补偿协商未果,河南郑州中牟县企业主史国旗多次起诉。但诉讼请求要么被驳回,要么根本不被立案受理。郑州市中级人民法院立案庭副庭长李小青说,"这种事就是立了案,法院也管不了","这种情况,是咱们中国的特色","你也体谅一下我们下级的难处"。法院要求体谅自己的难处,可是,谁又能体谅被拆迁者的难处?政府规划  相似文献   
18.
严以用权,就是要坚持用权为民,按规则、按制度行使权力,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任何时候都不搞特权、不以权谋私。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正确把握"五个关系"。  相似文献   
19.
正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党中央首次提出"法治中国"的宏伟目标,明确"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战略部署。"法治中国"是对"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继承与发展,是对其内涵与要求的深化与升级。从"依法治国"到"法治中国",亦是党对新的历史条件下法治建设的经验总结和庄严定位,意味着当前法治建设走到了一个关键拐点。  相似文献   
20.
文章对492名当代大学生进行了信仰现状的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当代大学生信仰明显呈现出群体趋同性大干差异性特征,趋同性是整体的,差异性是个别的;趋同性是宏观的,差异性是微观的.社会发展的过程应是个性不断彰显的过程,尤其这代90后大学生,是带着异常鲜明个性登上社会舞台的,这种信仰的群体性趋同仿佛产生了一种文化学意义上的背离.文章尝试对这种趋同性归因进行思考,以期更真实把握当代大学生信仰的代际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