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73篇
  免费   49篇
  国内免费   3篇
各国政治   156篇
工人农民   8篇
世界政治   252篇
外交国际关系   593篇
法律   149篇
中国共产党   408篇
中国政治   566篇
政治理论   169篇
综合类   224篇
  2024年   18篇
  2023年   67篇
  2022年   60篇
  2021年   81篇
  2020年   82篇
  2019年   44篇
  2018年   31篇
  2017年   38篇
  2016年   49篇
  2015年   106篇
  2014年   252篇
  2013年   179篇
  2012年   165篇
  2011年   208篇
  2010年   160篇
  2009年   156篇
  2008年   173篇
  2007年   112篇
  2006年   114篇
  2005年   111篇
  2004年   76篇
  2003年   44篇
  2002年   88篇
  2001年   42篇
  2000年   41篇
  1999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8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71.
维也纳体系维持了欧洲有史以来最持久的和平。它是在英、奥两个主导大国的推动 下,通过协调大国矛盾,在寻求各国共识的基础上构建形成的均势体系。维也纳体系存在时间虽然 不长,但是它却给国际社会留下了宝贵的历史遗产。在维也纳体系框架下,通过大国协调达成的主 权国家之间具体划界原则、多边国际会议制度以及对欧洲集体安全机制的探索、对研究国际合作等 问题都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72.
国家主义的现实合理性与全球主义的历史必然性间的反复较量,推动着国际体系由“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向“后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转变,也使国际政治在国际体系层面、区域层面、大国政治性格层面以及大国关系层面发生着深刻的“二元裂变”.尤其是大国政治性格的裂变导致了中美、美日及中美日关系具有两面性.中美关系具有全球层面的性质,而中日与美日关系则是区域层面的.没有中美在全球层面上的准确定位和健康稳定的战略默契关系的构建,就没有真正的中日主导下的东亚区域合作.  相似文献   
973.
时间和宪法理论息息相关,不同的宪法理论对时间具有不同的想象。在源自英国的古代宪法理论中,宪法的正当性被认为奠基于久远的历史。在美国国父们的宪法理论中,宪法被视为政治科学的持续性创造,宪法应当时刻依赖人类的理性。在原旨主义的宪法理论看来,宪法起源于某个特定时间,日常时刻的宪法解释必须寻求宪法的原旨。在演化主义的宪法观看来,宪法是不断演化的,其成长有赖于时间。在以阿伦特为代表的共和主义宪法理论中,时间被设想为会在特定时刻“绽出”,只有在特定的时刻人类才能实现真正的自由。在实用主义的宪法理论中,时间被设想为一种未来的状态,宪法以永不停歇的民主实验面向未来。宪法理论中不同的时间观启示我们,应当以非本质主义的态度看待宪法。  相似文献   
974.
在世界高等教育大国崛起及其中心位移的过程中,地方高等教育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中国高等教育百年发展及其大众化的进程中,地方高等教育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应认真总结国内外地方高等教育发展的成功实践,坚持科学发展,办好地方高教,强化其基础地位,发挥其主体功能,促进高等教育强国建设,实现高等教育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975.
许钊  王静 《法制与社会》2010,(20):169-170
气候问题目前是人类发展面临的巨大挑战,而且可能是未来威胁到人类生存的重大问题,关注气候变化已经不是哪个国家的兴趣所使了,而是每个国家的重大责任。然而,在联合国框架内的气候谈判往往成为大国政治博弈的舞台,国家利益的角逐高于气候变化本身,许多大国的态度极不负责任。我国在气候变化威胁下的态度如何以及有效应对气候变化是关系到我国未来发展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976.
学术自由与学术规范相为里、表,共同体现着话语权的分散化配置,并由此关联着共和精神和分力格局。学术自由故而为宪政的题中之义。宪政体制下政治系统对学术自由的尊重和对学术的纯粹性的敬畏,自有其内在逻辑。当代的情形则是,学术被纳入了相应的政治动员之中,从而形成了学术—政治关系的复杂形态。不过,宪政体制下对学术的政治动员和法治—宪政进程中对学术的政治动员呈现出不同的情形。  相似文献   
977.
中印关系-新型的大国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伯乐 《当代亚太》2005,23(8):31-36
中国与印度都是快速发展的国家,是新兴的大国.两国关系既有一般意义上大国关系的特点,又具有一些新特征,主要表现为:两国都希望利用现有的国际环境保证本国发展;两国都将发展经济放在第一位,希望有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两国都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不危害别国的利益.因此,中印关系不会对国际稳定和安全造成威胁.印度在中国对外关系中处于大国、周边国家、发展中国家三个层面,具有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978.
对中国海权发展战略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仅有海上军事力量不能成为海权大国,西方传统的海权概念也不适应今天中国的海权发展。中国的海权即中国研究、开发、利用和控制海洋的能力和影响力。中国不太可能成为海权大国,甚至不可能成为海陆兼顾的大国,而只能定位为建设具有强大海权的陆权大国。中国大陆区域政治、经济、军事和科技文化各方面的综合发展,过去、现在和将来对中国的发展和强大都是最具有决定性意义的。  相似文献   
979.
王旭  徐永智 《现代国际关系》2024,(2):100-120+140
日本“印太战略”由时任首相安倍晋三提出,经现任首相岸田文雄继承和发展,已经逐步确立。当下日本“印太战略”理念宽泛,议题和伙伴广泛,泛安全化色彩浓重,是兼具结盟性、遏华性、安全性和全球性的综合国际战略。日本强化“印太战略”受维系经济强国地位、“政治大国”夙愿以及遏制中国等考虑的驱动,将影响全球发展、损害区域海洋安全、干扰中国统一进程。同时,日本强化“印太战略”也面临着战略透支、经济基础不稳和外部支持不牢三重制约,这些制约因素虽难以在短期内扭转日本强化“印太战略”的方向,但将限制其成效。  相似文献   
98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