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2篇
  免费   2篇
各国政治   2篇
工人农民   1篇
世界政治   10篇
外交国际关系   7篇
法律   116篇
中国共产党   62篇
中国政治   176篇
政治理论   36篇
综合类   4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49篇
  2013年   51篇
  2012年   50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39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36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6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61.
正一个村庄,640多年来,数十代人的精神世界和举止行为,为一句名言而坚守着。这个村庄名叫江头村。这句名言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出自宋代理学大家周敦颐千古名篇《爱莲说》。周敦颐,北宋思想家、理学家、哲学家,是江头村周氏族人共同的祖先。有"爱莲"作为精神支柱和行为准则,村人自然对文化有着一种本能的崇尚。爱莲家祠是村中最高大,也最具代表性的建筑。祠堂落成于清光绪十四年(即1888年),现存的整体建筑  相似文献   
162.
陈寅恪先生认为宋代文化陵跨前代,集其大成,达到了中华文化的最高峰。这一结论的得出当然有多方面的原因,但他对苏轼的钻仰之至、浸馈之深、评价之高无疑是重要原因之一。苏轼是中国文化史上的巨人,也是宋代文化的代表。陈氏由对苏轼诗文的爱好钻研,进而仰慕其品操人格,更由于自己"栖身岭表"的经历心态与苏轼"贬谪岭南"颇为相似,故与苏轼精神相通,引为知己,并从苏轼的思想和精神中汲取战胜磨难、调适自我及发愤著书的巨大精神力量。本文即通过有关材料的考索征引,论析了苏轼作品、思想及精神对陈氏的巨大影响,亦为陈氏"宋代文化造极"论添一佐证。  相似文献   
163.
宋代是中国封建时代医药文化发展的巅蜂时期,这个时期的中医药文化远远领先于世界,这为中外医药文化交流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同时也造成了强势文化向弱势文化单方向输出的现象,影响和迟滞了中华医药文化的兼收并蓄.  相似文献   
164.
司法的职业化是现代法治的应然要素,但在传统中国的法文化资源中我们找不到它的根基。本文选取宋代司法体制作为考察对象,分析中国司法行政化而不是职业化的历史逻辑。对照同时期英国司法职业化的进程可以发现其所依赖的社会基础,而这正是我们所应关注的。  相似文献   
165.
宋代大诗人苏东坡说过,"到苏州而不游虎丘,乃憾事也"。然倏忽的游览,人们很难感受虎丘深沉的文化底蕴。诸如虎丘曾是清末南社文人雅集,赋诗填词,激扬文字之场所,也许了解者不多;而历史上苏州市民在中秋之夜倾城阖户涌向虎丘的热腾景像,更是鲜为人知。明代文学家袁宏道有篇《虎丘记》,淋漓尽致地描绘了虎丘曲会的盛况。据文载,明月之夜,从苏州城中到虎丘七里山塘,山塘河里画舫不断,人群不绝;而中秋之夜,更是纷错交织,每至这天傍晚,苏州城中衣冠士女,一齐来到虎  相似文献   
166.
宋代判词语言“散”化走势及其法文化精神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代判词语言是中国历代判词语言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历史阶段,它变唐代的骈判为散判,为判词语言的完全成熟创造了物质条件,使判词的司法功能更加凸显。宋朝最具代表性的司法实判集绿当属《明公书判清明集》,从法文化的视角分析其语言风格的特征,对现代司法文书的写作和传统法文化的现代价值的探讨,都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67.
散木 《党史博览》2006,(3):40-43
江南才子袁水拍(1916—1982),原名袁光楣,袁水拍是他后来的笔名,它取自宋代诗人梅尧臣的诗句“朱旗画轲一百尺,五有长江水拍天”之意;他另外一个被人所熟悉的笔名是“马凡陀”,那是世界语“M O V A D O”(意“永动”)的谐音,又是吴语“麻烦多”的谐音,表示他当时在国民党统治区  相似文献   
168.
溺婴,尤其是溺弃女婴是宋代社会存在的一个非常严重的社会问题。作为当时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其背后隐藏着深刻的经济原因和社会根源,如战乱、天灾导致的生活贫团,婚姻论财带来的妆奁昂贵和普通人的相对贫困,还有根深蒂固的重男轻女思想等等。溺婴问题直接导致的后果是人口的减少和人口性比例的严重失调,与此同时也给当时社会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9.
潘春华 《前进》2014,(7):60-60
<正>"读书明理益心身,世事静观鉴古今。惟有读书成所好,茫茫人海善于行。"这首七言绝句,说的是读书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在这书香日溢的知识经济时代,读书对探索正确的人生之道,有着不可估量的积极意义。试问,不读书将如何?有则古谚作了有力回答:"不吃饭则饥,不读书则愚"。对于如何处理读书与休闲的关系,有副对联更发人深思:"文亦醉人何必酒,书能  相似文献   
170.
成莫愁 《检察风云》2013,(13):93-95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砚是一个具有承载千年历史、跨越春秋万代的特殊珍品。"笔墨纸砚"砚为本,如果没有各朝代的不同造型、不同材质、不同风格、不同工艺的砚作奠基石,笔、墨、纸将无法延承源远流长的辉煌。就像巍然大厦需要基础,国之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