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87篇
  免费   123篇
  国内免费   5篇
各国政治   5篇
工人农民   3篇
世界政治   76篇
外交国际关系   11篇
法律   2335篇
中国共产党   187篇
中国政治   519篇
政治理论   185篇
综合类   894篇
  2024年   23篇
  2023年   78篇
  2022年   82篇
  2021年   79篇
  2020年   72篇
  2019年   62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55篇
  2016年   58篇
  2015年   100篇
  2014年   236篇
  2013年   260篇
  2012年   313篇
  2011年   337篇
  2010年   307篇
  2009年   317篇
  2008年   340篇
  2007年   254篇
  2006年   225篇
  2005年   198篇
  2004年   163篇
  2003年   157篇
  2002年   130篇
  2001年   138篇
  2000年   123篇
  1999年   29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4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5篇
  197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黄斌 《前沿》2005,(12):128-131
本文结合合同法及其司法解释有关债权人代位权的规定,就代位权的概念、性质、构成要件及行使效力进行一些探讨,并提出一些理论上和实践上应予以完善的问题及笔者的看法。  相似文献   
32.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同时又是弱质产业。我国政府长期以来采取向工业倾斜的政策,对农业投入严重不足,不仅如此,还从农业中抽取大量剩余用以发展工业,从而忽视了农民的发展权。农民作为弱势群体,只有形式上的正义是不能解决农民发展权问题的,必须从实质正义的角度来加以调整。此外,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在面对国外发达农业的激烈竞争时,更需要政府用法律手段保证加大对农业的投入,保护农民的权益。  相似文献   
33.
谢晓尧 《现代法学》2003,25(2):164-169
欺诈在合同法中是一种意思瑕疵 ,在信息社会里 ,欺诈作为误导公众的行为 ,是一种典型的不正当竞争行为。《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不能简单地视为合同法的特别法 ,欺诈的研究不应拘泥于意思表示的狭隘范围 ,反欺诈的消费者权益保护应纳入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范畴来考察。从竞争法的角度来看 ,欺诈不要求行为人具有主观故意 ,一种行为只要在客观上有误导消费者的效果 ,就足以构成欺诈。欺诈的救济措施 ,在主体设计、补救措施和赔偿责任上均有区别于传统合同欺诈的制度设计。  相似文献   
34.
论拟制的自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辩论主义的重要体现,拟制的自认在各国民事诉讼法中一般均有明确规定。关于当事人的“不知”或“不记得”之陈述应否作为拟制的自认,德国规定了较严格的许可要件,日本不将其看作自认,我国台湾地区则赋予法院裁量权。我国现行司法解释对拟制的自认虽已有规定,但在下列方面仍亟待完善:对不争执与不知或不记得之陈述应当予以区别;拟制的自认之最终认定时间应为言词辩论终结之前;开庭审理时不争执的事实并不当然视为自认;开庭审理期日当事人缺席时亦可适用拟制的自认予以处理。  相似文献   
35.
合同的成立通过形式逻辑的手段进行二阶构造,这不但能凸显出合同的表面成立和合同的有效成立的各自意义,而且有助于深化对合同成立问题的认知。合同的有效成立是研究一切合同问题的逻辑起点,所以对合同有效成立上的法律约束力问题的研究就显得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36.
刑事证据有真实与虚假之分,其真实性包含实质真实与法律真实两个方面。侦查活动中,既要注重对证据实质内容的调查与论证,使主观认识与客观事实相统一,又要严格法律程序,使形式与内容相统一。  相似文献   
37.
苏富强 《求索》2007,(2):132-134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理论界和社会上产生了一股“淡化意识形态”的错误思潮,其基本主张可以概括为“告别革命,远离政治,疏离主题.淡化意识形态”。这股思潮的产生有着深刻的思想背景。其中既有国内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因素,也有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因素。这股思潮对我国思想文化建设构成了一定的威胁,必须予以分析和批判。这里我们重点从国际因素的角度,提取和“淡化意识形态”紧密相连的“意识形态终结论”来加以分析和批判。通过着重梳理“意识形态终结论”的来龙去脉,揭示其本质以及它的终结。  相似文献   
38.
张小虎 《现代法学》2005,27(3):129-137
犯罪概念的形式与实质,是刑法理论犯罪界说的焦点,并且由此涉及到对于罪刑法定原则的贯彻。在刑法规范的框架内,犯罪的形式界定与实质界定并不是冲突的;大陆法系、英美法系犯罪成立条件的形式也贯穿着实质的判断。犯罪实质与形式的划分,既是立法实际的复写,也是理论分析的必要。行为的犯罪评价可以通过肯定判断与否定判断来具体实现。基于犯罪的“形式与实质双面统一”的理念,犯罪概念与罪刑法定原则具有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相似文献   
39.
“个性”其实并不是施政的要件.它的价值.远远比不上科学精神、民主作风.而后者.不应该是官员的“个性”,而应该是官员的“共性”。许多中国官员长期以来所缺乏的,也并不是“个性”,而是科学精神,民主作风。  相似文献   
40.
从近代合同法到现代合同法就是合同法不断完善的历史演变,是从形式正义到实质正义的归位,而且这一趋势还在继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