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14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2篇
各国政治   13篇
工人农民   14篇
世界政治   37篇
外交国际关系   86篇
法律   202篇
中国共产党   257篇
中国政治   429篇
政治理论   99篇
综合类   18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51篇
  2014年   132篇
  2013年   103篇
  2012年   112篇
  2011年   144篇
  2010年   114篇
  2009年   109篇
  2008年   110篇
  2007年   92篇
  2006年   67篇
  2005年   51篇
  2004年   38篇
  2003年   29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葛立斌 《理论月刊》2012,(5):47-51,79
战国时期政治地域割据数方、文化环境纷繁扰乱,使得《诗经》文本出现了数目众多、淆乱歧出的流传状态.《诗经》文本的淆乱歧出,体现在各文本文字书写的差异以及句式的不同、《诗》本篇目篇名的差异以及关于“类序”不同等诸多方面.我们甚至可以推断,这些文本之间不仅存在以上差异,实际上在分卷、篇数、章数、章序、句数、句序、句读等诸多细节问题上,都会有相当细微而繁琐的差别,从而出现了纷乱繁杂的传播和流传情态.  相似文献   
992.
彭凤莲 《法学杂志》2013,34(1):70-79
亲亲相隐在中国古代经历了从思想到政策再上升为法律的过程.其理论渊源于孔孟荀之道,其法律化的历程始自秦朝,一直延续至清末.在当代,亲亲相隐仍然为一种流传盛广被广泛认同的文化现象,司法实践中也或多或少地渗透了亲亲相隐的意蕴.目前学界对亲亲相隐能否再现于法律中有不同的看法,但人道亲情是和谐社会的根基,有必要吸收古代亲亲相隐蕴含的传统人本主义思想,完善亲属间包庇与作证的相关立法.  相似文献   
993.
李锦 《求索》2013,(5):134-136
对宋人引用唐诗入词之现象学界评价不一.然不同作家之不同状况并不能一言以蔽之。本文通过对苏轼以唐诗入词的动因之分析.认为苏轼通过移诗入词借鉴和模仿了唐诗的创作技巧和风格;通过集句成词,在展现个人才学的同时也帮助词进一步向诗歌靠拢,逐渐雅化;而化用唐人诗意,推陈出新。让词作有了更醇厚的味道。此外的粜栝成词以合乐可歌为创作目的.也正说明了苏轼对词体音乐特性的尊从。多种形式的以唐诗入词是苏轼提高词品的手段,而词体也正是在苏轼手中真正开始由俗转雅了。  相似文献   
994.
关于“诗”     
中国是个诗歌的国度,既有诗歌的传统,也有诗歌的热情。从商周时期的《诗经》经典,到明清时期的更为庞杂,中国的诗歌创作一直长盛不衰。但自20世纪初出现了一条明显的分水岭:欲摆脱"旧体诗"的桎梏而"自由"宣泄,却不得"自由"之门而更多迷茫。至本世纪尤为甚,有句形容颇形象:写诗的比看诗的多——盖因不写诗的基本就不看诗啦,而写诗的大多也不看别人的诗的。但也有例外。譬如去年年底至今年年初,借着党的十八  相似文献   
995.
李树亮 《求索》2011,(3):185-187
"法忍抄本"为唐代禅诗的传抄本写本,与其它写卷的王梵志诗分属于两个不同的体系。之前,张锡厚先生等学者对"法忍抄本"进行过较为系统的研究,而且提出过确有灼见的观点。然而,至于"法忍抄本"写卷有什么特点,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个唐人写本与其它王梵志诗体系并皆不相同,现行文献并没有做出深入深究。本文试图以此为线索,进一步发掘"法忍抄本"的特点及其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996.
对于"亲亲相隐"的规定,我国古代与当代的法律是两种明显的极端--高度肯定与绝对否定.规定诸如"亲亲相隐"之类的扩大公民权利的内容,能还法的温柔本色,法治才会有群众基础.否定"亲亲相隐",实际上是把证明有罪的责任分担在了公民个人身上,这不符合社会契约论的原理.  相似文献   
997.
黄培  吴翔 《前沿》2009,(1):167-170
在李商隐接受史上,易顺鼎是特殊的存在。他深入开掘了李商隐以华美、感伤为特征的主导性风格;通过集李和李、大量用典、格律精工等外在形态,传达自己的末世悲情;他的“捧角诗”,描写艳情而别有寄托,体现了义山的核心精神。通过他的诗歌的传承方式,可以考察近代诗歌的演进轨迹。  相似文献   
998.
《论语》之“言”及其诗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利玲 《求索》2010,(5):115-117
《论语》是孔子诗学思想最完整最重要的载体,蕴藏着丰富的诗学内容,其中除人们耳熟能详的兴观群怨、思无邪等诗学概念之外,孔子似乎对另一概念"言"也相当关注。综合考察相关材料,我们发现《论语》之"言"颇有意味,它隐含一个诗歌发生学的判断——原初的诗具有言语应对功能。这一判断显然具有非同寻常的现代诗学意义。  相似文献   
999.
八闽诗草     
初秋时分,我们厦门参加全国人大秘书长座谈会。八闽大地人杰地灵,凭借海西岸开放开发的新潮,展现出“流霞千里舞红绡”的壮美景色。会议空隙浏览了福建的名胜山水,吟得诗草十首。  相似文献   
1000.
山园小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