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60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篇
各国政治   9篇
工人农民   26篇
世界政治   38篇
外交国际关系   8篇
法律   264篇
中国共产党   200篇
中国政治   349篇
政治理论   64篇
综合类   109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84篇
  2013年   86篇
  2012年   122篇
  2011年   130篇
  2010年   220篇
  2009年   74篇
  2008年   62篇
  2007年   47篇
  2006年   35篇
  2005年   32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61.
孙聚高 《理论月刊》2001,3(3):33-34
树立和维护法律至上权威,是贯穿于法治化过程的一根主线,维护宪法和法律的尊严,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任何组织都没有超越法律的特权,法律具有至高无上的极大权威,是依法治国的最基本要求之一。  相似文献   
162.
赵刚 《法制博览》2010,(18):75-75
1841年8月25日,在印度干了40年侵略勾当的殖民老手璞鼎查率军舰26艘、陆军3500人突袭厦门。面对英军入侵,清守军众志成城,炮火齐发,打得英军狼狈不堪。但由于海岸火炮是固定在炮台上,只能直射一个方向,英军几番攻击后看出破绽,于是分兵绕到白石炮台附近登陆,从身后攻击清军。清军腹背受敌只好退出炮台,拣起石头与英军殊死拼搏,终因力量悬殊。全部壮烈牺牲,厦门陷落。  相似文献   
163.
人的尊严与国家的修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的尊严是一个关系性概念,是人在一定关系中被尊严地对待,而对人的尊严的实现最具体制性、根本性意义的关系是人与国家的关系.国家在面对个体尊严时要从行动、制度、过程三个维度保证人的尊严的实现.  相似文献   
164.
现代社会,民众的权利意识强烈。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话:"这是我的权利!""你侵犯了我的权利!"这些话的潜台词是:权利是公民的护身符。既然是护身符,就像孙悟空用紧箍咒给唐僧画的那个圈,外人不得擅自闯入。当然,孙悟空给师父画的那个圈,几乎没有奏效的  相似文献   
165.
赢得有尊严的生活,有尊严的劳动,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事情,难道尊严这个东西真的是那样虚无缥缈?难道尊严这个东西真的是那样可望不可求?难道尊严这个东西真的离我们很远很远?然而,只有有尊严的生活,有尊严的劳动,才能让人们享受到真正的幸福。  相似文献   
166.
翟峰 《法治与社会》2011,(10):25-26
笔者认为。人大代表开会迟到缺失的不仅仅是人大及其代表的法律责任。而更要害的是严重缺失了人大法律之权威和尊严。  相似文献   
167.
毕淑敏 《中国减灾》2011,(16):50-52
让濒临死亡的人,享有最后的安宁与尊严。他们将在自己的家里和亲人的包绕之下,平静地远行。我们奉行的观念是——不必抢救死亡。因为死亡并不是一种失败。既不是医生的失败,也不是病人的失败。让病人安详舒适地死去,正是医生神圣的责任所在。我们的座右铭是——"尊严地死去"。  相似文献   
168.
顾晶 《学理论》2009,(30):214-216
历史上的中国是一个等级森严的国家,这在许多当时的文化典籍中都有反映,而《史记》作为一部史书同时作为一部文学典籍,不仅从史实中体现了这一观念,而且从语言方面也体现了这一观念。本文主要从三组同义词:“崩、薨、卒、死、殁”、“玺、印、章”和“微、卑、贱”来看这一观念的。  相似文献   
169.
去年,在全国人代会上,温家宝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一句“让人民生活得更有尊严”,赢得了代表们的热烈掌声。关于尊严问题,我们理解是首先要使人民有地位,人民有了地位,就有了尊严。  相似文献   
170.
贺宝玉 《前沿》2013,(16):47-48
孔子的死亡观中蕴含着避死与义死的两面。避死主要体现在他对鬼神、天命及人生的认识之中,避死形成中国人畏难求易、现实感性的一面。而义死则是孔子把死亡的道德价值、社会价值置于生命价值之上,为了道义、正义及民族大义而毅然挺身而出,甚至献出生命在所不惜,义死的思想塑造了中国人在民族、国家危亡之秋勇于担当历史责任,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脊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