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13篇
  免费   38篇
  国内免费   22篇
各国政治   42篇
工人农民   19篇
世界政治   57篇
外交国际关系   57篇
法律   411篇
中国共产党   441篇
中国政治   786篇
政治理论   384篇
综合类   576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88篇
  2022年   72篇
  2021年   88篇
  2020年   89篇
  2019年   65篇
  2018年   26篇
  2017年   50篇
  2016年   62篇
  2015年   126篇
  2014年   194篇
  2013年   176篇
  2012年   231篇
  2011年   199篇
  2010年   191篇
  2009年   183篇
  2008年   198篇
  2007年   160篇
  2006年   140篇
  2005年   136篇
  2004年   99篇
  2003年   65篇
  2002年   60篇
  2001年   29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纠纷解决机制的建设是建构和谐社会的关键,诉讼与非诉讼机制共同构成一个金字塔式的纠纷解决机制系统。建构我国和谐社会的纠纷解决机制系统,必须继续深化司法改革并大力推进非诉讼机制的建设。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12.
探析道义逻辑的哲学渊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哲学渊源上以“权”理论取代可能世界作为道义逻辑建构的理论依据,从而可以构造出实用性强的道义逻辑语义理论,因而是一种可以探索的道路。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一个特性和分析范畴,市民社会是对个人活动领域的某种抽象和概括;作为一个实体和历史范畴,市民社会是一个具体的历史的发育生长过程,是一种私人物质利益关系的结合。必须充分认识和肯定市民社会的历史作用和一般价值,在马克思主义市民社会理论指导下,通过切实有效的途径和措施,能动建构社会主义的市民社会。  相似文献   
14.
谈谈中国的善意取得制度的建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善意取得制度是民法物权的一项重要制度。作者通过对善意取得制度进行新的价值定位,建议在制定物权法时,应注意善意取得的制度构成,以及善意取得制度与合同法中的无权处分制度、物权法中的时效取得制度的衔接和协调。  相似文献   
15.
一、公务员精神的基本内涵 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公务员也不例外.公务员作为国家机关和社会公共组织的代表,承担着管理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的重要职能.必须始终保持积极心态和浩然正气,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良好精神风貌.自觉创造一流的工作业绩.这种精神就是"热爱祖国、忠于人民,恪尽职守、廉洁奉公,求真务实、开拓创新,顾全大局、团结协作"的公务员精神.培育和弘扬公务员精神,对建设服务型政府,提高公共治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蒋美华 《学习论坛》2007,23(9):63-65
当前,信访工作在化解社会矛盾的过程中面临着许多新困惑。为此,就需要在和谐理念的引领下,以人为本,积极建构和谐信访文化,并以创新为突破口,理性应对诸多问题,努力探索和谐信访的有效运作模式,以便更好地服务于和谐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17.
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体系建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玥 《世纪桥》2007,(8):131-131,154
高校学生党员的教育和管理是保证高校党建工作有效开展的重要环节。积极研究探索新时期学生党建工作的新形式、新方法,使学生党员教育和管理工作有特色、有成效,是新形势下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思路。学生党员教育管理体系建构的有效途径为: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梯队化;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全程化;基层党支部建设特色化;党建资源整合规范化;教育载体拓展多元化。  相似文献   
18.
民间组织的政治意义:社会建构方式转型与执政逻辑调整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民间组织的兴起,深刻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建构方式,使中国原有的组织化社会的社会建构体系面临社会组织化的社会建构体系挑战。两种社会建构体系的协调与共存直接关系中国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在组织化社会的社会建构中,中国共产党是核心主体。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面对日益兴起的民间组织,中国共产党要在社会组织化的社会建构中依然具有领导力,起核心作用,就必须调整自己的组织与功能,以保持党的组织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协调与适应。  相似文献   
19.
社会性别:从本质论到社会建构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统心理学将社会性别看作是个体内在的、持久稳固的、与个人的社会政治历史情境相分离的特质。社会性别建构论则站在后现代主义的立场上,对上述社会性别本质论的普适性、性别政治、男性中心主义及方法论等问题提出了批判性质疑,认为社会性别并不是女性或男性内在的特质,而是社会建构的产物。社会性别建构论有利于打破心理学的保守主义倾向,促使心理学家关注社会情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有利于摆脱本质论所困境,促进心理学的后现代转向;社会性别建构论倡导多元思维方式,使主流心理学界公认应采取多种研究方法以增加研究结论的效度。  相似文献   
20.
李向平 《南风窗》2007,(9):82-84
在急遽的社会变迁中,中国社会的公共领域、中国人的价值重建均尚未成型。公祭、国祭却已在有意无意地依赖国家资本,试图经由国家祭圣祖的模式,再度建构一个新型的政治认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