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篇
  免费   3篇
世界政治   3篇
法律   44篇
中国共产党   1篇
中国政治   8篇
政治理论   2篇
综合类   2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以威胁、引诱、欺骗方法收集口供是非法取证的一种形式,司法实践中这种现象普遍存在是有其法理与社会基础的,威胁、引诱、欺骗的讯问方法在遵循一定的限制条件下有其适法性,将合法的威胁、引诱、欺骗讯问方法与非法的取证行为进行划分,有利于解决我国法律规定与司法实践相脱节的严重问题.  相似文献   
62.
美国法上,对于方法专利拆分侵权的认定经历了依据直接侵权理论到引诱侵权理论的规则演变,但其确定新规则的判决意见在逻辑和法理上存在不足。具体到我国,在面临方法专利拆分侵权问题时,并不需要采取如同美国法上的规则,而可以通过现行法的共同侵权规则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63.
无论是从侦查讯问的对抗性特征及实践效果看,还是从国外侦查讯问的立法和实践看,在侦查讯问中运用"威胁、引诱、欺骗"手段均是必要的和可行的,但要注意"度"的把握。  相似文献   
64.
辩护人妨害作证罪之引诱行为的研究——从张耀喜案切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刑法第306条"……引诱证人违背事实改变证言或者作伪证"中的"引诱"不应包括"诱导性询问"。改变司法实践中律师屡屡因此获罪的根本出路是修改刑法第306条,上策是取消第306条,将辩护人的妨害作证行为归并到第307条;中策是保留第306条,但取消"引诱"一词;下策是将"引诱"改为"指使"。  相似文献   
65.
引诱、教唆、欺骗他人吸毒罪侵犯了国家关于麻醉药品、精神药品的管制和他人的身心健康。该罪在主观上行为人明知自己实施引诱、教唆、欺骗行为是为了促使他人吸食、注射毒品而仍然实施;而在客观方面具有行为的非法性、手段的多种多样与导致他人吸毒这一结果三个特征。它在犯罪形态上也表现出自己的特色。  相似文献   
66.
皮桂香 《前沿》2013,(20):76-77
特情引诱是毒品犯罪案件中最重要最常用的侦查方法.但目前我国相关立法相对缺失,没有统一完善的处理机制.文章从一个现实案例入手提出问题,进而分析我国特情引诱的概念及其类型,最后阐述特情引诱对毒品犯罪定罪量刑的影响.  相似文献   
67.
我国专利法中没有关于间接侵权的明确规定.一旦出现这类案件.法院将面临尴尬的局面。本文意欲通过对美国专利法引诱侵权的相关规定以及最近联邦法院的一个专利侵权案例的分析,以期对我国的专利侵权理论和司法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68.
行政权力在国家权力体系中居于重要地位,要实现国家职能便要行使行政权力,而行政执法是行政权力行使的主要途径.综观现实生活中的众多案例,如今,行政执法活动中出现了大量的引诱性执法现象,引起了行政主体和行政相对人之间激烈的冲突,葬送了公权力机关的形象和威信,极大地违背了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面对此种情况,笔者不得不高呼:"杜绝引诱性执法,构建和谐行政!"  相似文献   
69.
组织卖淫罪和引诱、容留、介绍卖淫罪同为淫媒犯罪,由于具有相同的犯罪客体,特别是犯罪手段上的一些"重合",使得一些司法机关在司法实践过程中,容易将这两种犯罪混淆。特别是容易将引诱、容留、介绍卖淫罪误判为组织卖淫罪,因此对这两罪加以正确区分对于贯彻我国刑法的罪刑法定原则以及罪责刑相适应原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0.
基于审讯具有对抗性,引诱、欺骗方法在获取犯罪嫌疑人供述、突破案件过程中具有使用的必要性。基于统一法律内部结构逻辑以及保障口供真实性、维护司法公正的需要,应当对使用引诱、欺骗方法所获供述进行排除,但这种排除,应以认罪自愿性标准为主,辅之以必要性标准。认罪自愿性标准是指考察讯问人员使用的引诱、欺骗方法是否可能对被讯问人的心理造成过度影响、导致被讯问人违背真实意愿而作出虚假的认罪供述;必要性标准作为辅助标准,仅在讯问人员的引诱、欺骗对被讯问人的心理产生了较强的影响,而作出了有罪供述,且该供述经其它证据佐证了其真实性才适用。必要性标准赋予了法官一定的自由裁量权,需要法官在维护个案公正与维护程序公正、司法公正之间进行价值判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