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0篇
  免费   1篇
各国政治   7篇
工人农民   30篇
世界政治   66篇
外交国际关系   48篇
法律   68篇
中国共产党   134篇
中国政治   340篇
政治理论   22篇
综合类   2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18篇
  2008年   125篇
  2007年   92篇
  2006年   240篇
  2005年   5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41.
军子 《廉政瞭望》2007,(5):58-58
南部灵云楼①灵云楼高眺四方,峰峦如聚映斜阳。城外碧水鹜鸟飞,郭内青山卧龙藏②。嘉陵春色写丹青,红岩石壁锁大江③。远山含黛水含烟,夜来三峰塔辉煌④。注:①灵云楼位于南部县城的灵云山  相似文献   
242.
夜凤凰     
眼是心灵的窗口,心灵丰富了营养,眼光方能锐利。凡事不可只看表象,更要透过表象,看出问题,看出弊端,看出差距,看出感情。  相似文献   
243.
文学研究有外部研究和内部研究之分,具体则又可分为文学史研究、思潮流派研究、文学文化研究、作家研究和文本研究等多种.上世纪80年代之前,中国现当代文学曾经历过作家研究和作品(文本)研究颇显狭隘和单一的辉煌期,但近年来,却是文学文化研究成为中心,文本研究日趋式微,受到冷落.如何评价这一现象,如何看待文本研究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中的意义,贺仲明、李怡、张光芒、吴义勤等几个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和研究的中青年学者,分别从学科发展、中国现代文学特征、文学史写作和文学批评几个方面表达了看法.他们形成的基本共识是:文本是文学的基础,文学性是文学最基本的属性.虽然不能将文学研究僵化为单一的文本研究,应该在开放的前提上开展文本研究,但加强文本研究、深化文本研究,是当前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者应该关注的任务,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深化对文学本体、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特征的认识,强化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的科学性和规范性,促进文学批评的现实针对性.  相似文献   
244.
古都古韵     
开封,这座拥有“七朝古都、北方水城”美誉的千年古城,一直是我心仪已久的地方。盛夏时节,我终于开始了圆梦之旅。  相似文献   
245.
混沌模糊的夜色里,顺着容中尔甲歌声的牵引,我降临在香格里拉,这片如梦似幻的土地。我从未像那些夜晚一样,离音乐那样的近,也从未像那些夜晚一样,体验到了  相似文献   
246.
石灵 《党课》2006,(6):84-85
在我的记忆里,母亲是最喜欢燕子的。每年春天,南下过冬的燕子陆续飞回来了,花红柳绿中不时闪过它们忙碌的倩影,街头巷尾到处都是“小燕子,穿花衣”的儿歌声。  相似文献   
247.
更正     
一九八三年“八一”节的前一天.部队张罗着节日会餐的事,司务长让我去购买鸡蛋。这是一项光荣的任务,但也是一个苦差使,因为当时部队驻训山区,附近没有市场,只能到邻近的山村收购,没有点吃苦劲头可不行。大概我憨厚老实,平时训练、干活又很卖力,才有资格担当此任。  相似文献   
248.
遐思瓦子巷     
马卡丹 《福建乡土》2006,(2):9-9,11
习习江风。落日的金辉在浪间舞蹈,一并起舞的还有芦苇的苍黄。古渡无船,只有残余的拴船的石桩,只有紧贴水面的石阶,一级级攀升,一直通向青苔斑驳的古城墙洞。如果不是城墙  相似文献   
249.
王亚平 《政策》2005,(11):60-60
何谓“细节”?词典上的解释是“细小的环节或情节”。“细”是个形容词, 与“粗”相对,状物形声。随着词义的扩大、转移,它那种不显山不露水的本质在事物的某个环节、某个系统、某个过程中,就能显现出它的作用。当它与“节”组合构成名词后,就越发的了不得。人们开始在生活和工作中注意它、追求它了。如写故事要有细节,刻画人物要有细节等,做人做事也讲个细节。笔者听说过这样一件事:有两位年轻人到一家企业应聘,只有甲被录取,  相似文献   
250.
本文着力阐述了三毛至高无上的爱情观.强烈的爱情意念里奠定的是她的强烈的人生观与生命意识。三毛的一生都在追求和探索生命的意义。三毛的死不仅是对传统理念和传统道德标准的反抗,也是对她人生价值的最高的肯定。她的情感意识与生命意识几度在海内外掀起波澜,在思想情操上给后人以巨大的影响和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