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8篇
  免费   1篇
各国政治   2篇
世界政治   1篇
外交国际关系   1篇
法律   8篇
中国共产党   31篇
中国政治   44篇
政治理论   13篇
综合类   9篇
  2023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蒲元 《黄埔》2014,(3):82-82
初识白金刚,是在一个叫做“陕西抗战老兵营”的QQ群里,这里集中了一群关爱抗战老兵的志愿者,当时只知道他也是志愿者,在一所学校工作。后来偶然的机会见到了白金刚,看着他俊朗白净的面容、匀称适中的身材,  相似文献   
32.
党校图书馆(室)作为党校干部教育和培训不可或缺的有机体和重要部门。在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党校工作条例》中,建设具有党校特色、民族特色及地方特色的民族地区党校图书馆(室),是民族地区党校图书馆(室)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33.
陆怡 《上海政法学院学报》2008,23(5):F0003-F0003
一直很欣赏简·奥斯汀的“理智与情感》,娓娓地将人性的理智与情感像剥洋葱一样层层剖析,直到将干涩的心挤出晶莹的泪,而这只是个人精神领域的冰火交融。放眼整个社会生活:法律就像是冰,冷峻犀利;文学就像是火,热烈灼辣。冰与火的交融,形成了隽永的水,让人类文明的草原绿了一春又一舂……  相似文献   
34.
张怀三 《黄埔》2009,(3):34-35
1937年7月,卢沟桥畔的炮火把我逼出了学校大门,使我成了一个失学学生;1938年6月,黄河花园口一声爆破,我的家乡迅即沦为泽国,迫使我不得不离乡背井,成为一个四处讨生的流亡青年。从此,对日寇的国仇家恨便根植于我的心灵深处。1939年2月当我流亡到洛阳之际,适逢黄埔军校第七分校招生,经报考被录取,于3月4日在洛阳西工集中,我遂被编入第十六期第六总队第二大队第四中队。  相似文献   
35.
吴镇 《世纪风采》2007,(7):11-12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日寇对抗日根据地进行了疯狂的“清乡”扫荡。1943年初,苏中解放区所在的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九分校,奉命从江(都)宝(应)高(邮)地区转移,渡江南下办学。当时,我是叶飞部下老一团的营教导员,泰兴攻坚战时负伤初愈,领导关心我把我也送进了抗大学习。  相似文献   
36.
丁元博士现任加州州立大学富乐顿分校公共行政管理系主任,并兼任上海财经大学特聘教授,曾经任教于密西根州奥克兰大学,1992年开始任教于加州州立大学,1995年取得终身教职,2001年任正教授。  相似文献   
37.
走访岗上村 我是一位普通教师,在长治市第二中学校史馆1二作。为了给校史馆充实馆藏资料,翻阅《习仲勋传》时,发现书里有这样一段描述:“1939年3月18日,15岁的齐心在晋东南抗日根据地从事抗日工作的姐姐齐云的带领下,到山西屯留县岗上村的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一分校女生队学习,成为一位八路军女战士。”  相似文献   
38.
蔡嘉仁 《黄埔》2006,(4):30-31
我原是黄埔军校六分校十九期学生(日本投降后,六分校奉令撤销,我考入成都本校,毕业于二十期步兵科),校址在桂林郊外的李家村。那里山青水秀,相思江水碧波荡漾、清澈如镜,蜿蜒曲折环绕于整片营舍,有“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军校山水甲阳朔”的美称。  相似文献   
39.
邓永顺   《黄埔》2007,(1):29-31
1938年春,中国军队八十九军奉命留在苏北“孤岛”上建立敌后根据地,执行袭扰、牵制日军任务。为适应部队补充的需要,成立八十九军干部训练班,下辖军官和军士两个大队。军官大队以训练军官佐属为主,军士大队以训练班长、文书、军需、军械等上士为主。班主任、副主任由军长、副军长分别兼任。具体工作如教官的选聘、招生、调训、训练计划、课程实施、毕业分配等均由军部参谋处代办。由于八十九军是野战部队,驻防作战时常调动,而且当时在苏北的部队,还有五十七军、独立第六旅和江苏省的保安部队,他们也需要训练、补充干部。1938年秋,八十九军干…  相似文献   
40.
赵苗苗  熊蕾 《人权》2002,(6):27-29
2001年,当欣民结束了他在美国克罗拉多州立大学丹佛分校三年的交流学习,回到中国时,他惊奇地发现中国大陆青年基督徒的数量正在不断增加。 “和我一样,” 这个25岁的北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