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00篇
  免费   36篇
  国内免费   12篇
各国政治   16篇
工人农民   23篇
世界政治   173篇
外交国际关系   26篇
法律   1917篇
中国共产党   465篇
中国政治   998篇
政治理论   392篇
综合类   838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75篇
  2022年   60篇
  2021年   76篇
  2020年   75篇
  2019年   64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55篇
  2016年   66篇
  2015年   159篇
  2014年   324篇
  2013年   357篇
  2012年   370篇
  2011年   418篇
  2010年   347篇
  2009年   407篇
  2008年   449篇
  2007年   463篇
  2006年   316篇
  2005年   222篇
  2004年   142篇
  2003年   129篇
  2002年   85篇
  2001年   71篇
  2000年   56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91.
恢复性司法是刑事司法的热门话题,而我国的社区矫正正处在迅速发展阶段,两者有很多相似的理念,也有很多不同点。当前,我国社区矫正的工作大多还是处在围绕犯罪人进行矫治的理念阶段,而恢复性司法增加了对被害人,社区的关注。通过比较,发现现有社区矫正工作的不足,因而有必要对恢复性司法进行运用。  相似文献   
192.
杨旭  彭春瑞 《理论月刊》2022,(11):43-51
全球生态治理是管窥全球治理的重要棱镜,也是应对全球生态危机的可行密钥。然而,囿于各治理主体的身份失衡,既定国际秩序与全球生态实践的原有预期存在抵牾,且未能有效兼顾相对贫困经济体的实质性利益,其负外部性不断引发国际社会担忧,产生国际邻避困局。在风险不确定的背景下,国际邻避困境的生成具体表征为环境正义与国际空间秩序的张力呈现、民众风险感知的放大效应与政府科技理性的功利效用以及人类中心主义与生态中心主义的二元对立。空间权利归属的分配性冲突、跨域生态环境的共享性冲突与国家身份属性的内生性冲突是国际邻避困局产生的主要肇因。面对愈发显著的国际环境群体性事件,为规范环境保护进程,全球生态治理应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指引,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倡导开放包容的多边主义,推动全球生态环境治理主体多元化;坚持平等互帮互助互信,打造“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生态治理体系;提升生态治理科技水平,开展全球生态治理多领域合作。唯有如此,“地球生命共同体”的蓝图愿景才得以擘画,全球生态合作共治的绩效才得以彰显。  相似文献   
193.
增加群众财产性收入的命题须纳入正义的视阈进行思考.马克思经济正义论的核心理论是劳动价值论.马克思的归宿正义论指出劳动创造使用价值,财富应归劳动者所有;马克思的交换正义论的实质是以价值为基础的等价交换;马克思的分配正义论即按劳分配论.劳动价值论是增加群众财产性收入的主要正义论依据.但是纯粹以劳动创造使用价值与价值为依据的归宿正义与交换正义只是主要的而不是唯一的归宿正义、交换正义.按劳分配是商品经济主要的分配正义.但是该理论只是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分配原则的设想,且没有认识到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正义性.所以增加群众的财产性收入命题又对劳动价值论提出了发展的要求,提供了发展的理论契机与空间.  相似文献   
194.
豫新 《人大建设》2001,(2):14-14
2000年的3月,春意盎然。新郑市观音寺镇个体养殖专业户敬德兴在广西处理完棘手的种鸡蛋业务后,稍有皱纹的脸上透出疲惫的神情,坐在奔驰在京广线回归家乡的列车上。他眺窗远望,心潮起伏:“莫名其妙,我给他干活,还判我还他5万元现金。要不是市人大常委会主持正义,维护法律的尊严,我真是有苦无处诉,有冤无处申……到家后,我一定到人大深表谢意。”  相似文献   
195.
王奇才 《河北法学》2007,25(4):176-181
通过对中国法学自1978年以来26年间的这一个时代的批判,邓正来提出了一种以社会秩序的建构及其正当性为核心问题的中国法律哲学观,其任务是建构一种"中国法律理想图景".以"中国法学向何处去"为主题的系列论文,不仅强调了世界结构是这种法律哲学观的历史性条件,还隐含着建构"中国法律理想图景"必须考虑的三类正义问题.  相似文献   
196.
马明亮 《人民检察》2022,(20):54-58
区块链技术不断发展,已经从重塑货币、支付、金融等经济形态扩展到政务、工业、艺术等更广阔的领域。区块链技术在刑事检察中的应用即为该背景下的产物。实践中,地方检察机关借助数据透明、不易篡改、可追溯的区块链技术优势,在刑事检察领域不断探索,取得初步成果,但也面临多方面挑战。检察机关应当制定科学合理的推进路径,避免重复建设以及各地之间的技术抵牾,解决区块链技术的应用难题,保障“链上检察”的程序性正义,为区块链技术更有效地赋能刑事检察工作铺平道路。  相似文献   
197.
《理想国》中,人性(灵魂)始终是柏拉图关注的焦点,他把灵魂分为三种状态:理性部分、无理性部分和激情,三种状态互不干扰就是正义最初的本质;每种灵魂状态分别在灵魂中占主导地位时就形成不同阶层的人。而不同阶层的人在国家中各安其位,就形成了正义的国家——理想国。柏拉图主张用教育促使人们灵魂转化——向“善”以达到理想国的实现。人性既是柏拉图教育理想的起点,又是终点。柏拉图提出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值得商榷,但它反省人性、追求“善”的精神正是当今教育所必需的。  相似文献   
198.
从理论上看,尽管马克思没有专门集中论述正义,但是,他并不忽视社会正义。马克思对正义的寻求就是对资本主义的非人道的批判,其本身就具有积极的正义性。在此基础上,从社会生产方式出发,将未来的正义社会论证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发展的条件”即共产主义社会,并将自由、平等纳入到增进社会整体利益的目标之中。当前,马克思的正义理论对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9.
在人类思想史上,正义或公正范畴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最早的正义思想产生于古希腊神话中,而从哲学的高度讨论正义问题始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则作了更为全面的论述。柏拉图将正义与德性、社会分工紧密联系起来。亚里士多德除了认真给正义下定义以外,还提出了关于分配正义的两个难题。古希腊正义思想对当代正义观有深刻的影响:麦金太尔的“正义是美德”的思想受柏拉图、亚氏影响甚深,而罗尔斯的“作为公平的正义”与诺齐克的“作为权利的正义”之争正是对亚里士多德关于分配正义的两个难题的当代回应。  相似文献   
200.
谷佳慧 《北方法学》2023,(5):131-145
数字时代的到来促使正义理论研究进入一个新阶段。围绕数字正义、数据正义、算法正义等概念讨论所引出的核心问题是:数字时代的正义观是传统正义模式的移植,还是基于科技发展衍生出的新型正义结构?实质上,数字时代正义的内涵已发生了根本性改变:传统正义观中人的主体性地位因人工智能普及而降低,让位于技术理性;正义的作用对象扩大到机器行为,并因此产生算法公开的正义实现方式;正义的发生场域拓展到信息空间,出现场景正义和可视正义的新类别。正义内涵的变化带来了数字非正义问题,数字鸿沟、数字歧视以及数字强权成为区域和群体间不平等矛盾的新缘由。解决非正义难题需要建立全新的法律路径,在实在法层面合理分配数字权利,在程序法层面强化可视化纠纷解决方式,从而为数字正义的实现提供法治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