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27篇
  免费   42篇
  国内免费   5篇
各国政治   23篇
工人农民   30篇
世界政治   49篇
外交国际关系   24篇
法律   755篇
中国共产党   273篇
中国政治   537篇
政治理论   175篇
综合类   408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38篇
  2022年   49篇
  2021年   48篇
  2020年   70篇
  2019年   64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42篇
  2016年   50篇
  2015年   99篇
  2014年   215篇
  2013年   156篇
  2012年   156篇
  2011年   184篇
  2010年   157篇
  2009年   158篇
  2008年   147篇
  2007年   110篇
  2006年   115篇
  2005年   72篇
  2004年   55篇
  2003年   61篇
  2002年   53篇
  2001年   40篇
  2000年   37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61.
在明确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法律地位之前,应明确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法律性质。在民法上,人民英雄纪念碑首先表现为物权法之中的"物";同时由于其具有人格象征意义,又不同于通常意义上的物,可依法理称之为"人格物"或"人格财产";深究之下不难发现,与承载或象征特定人格意义的"人格物"所不同的是,人民英雄纪念碑所承载或象征的精神价值具有民族性,由此可将其具体界定为"整体人格物"。  相似文献   
62.
耻感是人的行为与内化为个体的社会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发生差距甚至冲突时所产生的痛苦体验,因此耻感本质上是一种自我评价活动。其评价活动机制与过程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它以内化的一定社会的良心(心中之善)为客观的评价标准,以否定的痛苦的灵魂锤击的心理情感方式显现出来,通过主体自身需要的满足与心中之善的冲突过程、主体对心中之善的确证与升华过程对自身行为进行自我道德审判与自我心灵拯救。耻感的评价活动不仅在个体主体身上发生作用,而且以群体主体的方式展现出来。作为一定社会的统治阶级,总是以权威评价活动的"有机"形式把适合自己统治的荣辱(耻)观"群体化"、"普遍化"、"意识形态化",使之成为全社会遵循的耻观。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在民众评价活动和权威评价活动的上下互动中,通过意识形态的引领而形成的。只有深深地根植于民族文化中,在关照现时代人民的诉求过程中,并在意识形态的引领下,社会主义荣辱观才能内化为民族耻观,构成民族精神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当代人们的道德信仰。  相似文献   
63.
遗嘱人因遗赠物毁损、灭失、被征收或丧失占有而对他人取得赔偿金请求权、保险金请求权、补偿金请求权等权利时,法律推定遗嘱人有以该权利而为遗赠之意思。遗嘱人倘因遗赠物与他人之物附合、混合或加工而取得添附物之所有权或共有权时,推定以其所取得之权利为遗赠。遗赠物上附有抵押权、质权等担保物权,遗嘱人因遗赠物毁损、灭失等所取得的赔偿金请求权、保险金请求权等权利上同时存在担保物权物上代位与遗赠物上代位时,担保物权物上代位优先于遗赠物上代位。  相似文献   
64.
基于对提供性服务歌厅的相处式社区考察,文章从主体和情境视角分析了歌厅老板对"小姐"的建构与言说及其不一致的现象,通过解读老板在言及他人时进行信息控制的感性意识和理性选择,阐述了主体建构的理论要点和一般机制:(1)主体建构是内化了社会建构的再建构;(2)当社会建构呈贬抑时,主体建构对内呈顺向弱化或逆向否定建构,对外呈顺向强化建构;(3)当社会建构呈褒扬时,主体建构对内呈顺向强化建构,对外呈顺向弱化或逆向否定建构;(4)主体建构与言说的不一致,是主体在情境中的自我呈现策略。  相似文献   
65.
66.
经济法主要是反不正当竞争法和反垄断法,罗马法中的《关于生活资料供应的优流斯法》是其反不正当竞争法,483年的芝诺敕令是其反垄断法。此外,还有通货紧缺管控法和价格限制法等经济危机管控法,它们共同构成罗马经济法的体系并被公认为现代经济法相应分支的始祖,因此,经济法现代德国起源说值得商榷。由于经济法不过是排除妨碍市场经济正常运作因素的法,上述罗马经济法规的存在,证明古罗马采用市场经济。  相似文献   
67.
正方言在5月21日的《长江日报》撰文说,财经作家吴晓波近日撰文《宋林的悲剧》。文章说,一位央企领导人曾自嘲是"三无人士"——无存在感,无论企业管理得多优秀,都得不到民众和社会的认可与尊重;无兑现感,无论经营业绩有多出色,都与自己的收入不匹配,与同资本等级的民营企业家相比更是判若云泥;无安全感,随便任何人都可以"实名举报",坐车、吃饭、旅行、收受礼物、与异性合  相似文献   
68.
民众获得感的增强与其说是经济社会发展对民众创造涵盖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普遍满足和幸福,不如说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政治伦理观的践行和经济社会发展内在价值的提升。要增强民众获得感,必须从党的执政高度和社会主义制度本质属性由表及里深入探究厘清经济社会发展的逻辑起点和最高目的,摒弃简单"经济学"路径,而要辅之于党建路径来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与民众获得感的协同发展,其关键是切实发挥各级党组织"把舵"、"驾驭"、"智库"作用,积极加强党的政治伦理道德建设,提升各级党组织的治理能力,健全民众共享的落实机制。  相似文献   
69.
70.
宣讲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组织沟通技术。在政权组织内部的沟通中,宣讲旨在使党员和各级干部领会中央精神,增强其思想和行动自觉,使各地方更好贯彻中央决策部署。在政权组织与社会力量的沟通中,宣讲旨在通过理论掌握群众,凝聚社会共识,使社会力量成为治国理政的积极性力量。宣讲机制在增强话语权、营造仪式感和塑造认同感三个方面发挥了书面传播无法替代的作用。在周期性、巡回式和多层次的宣讲活动中,宣讲机制增强了国家话语权,确保宣讲受众能够真实准确地理解上级精神。宣讲机制营造了特定的仪式氛围,提升了传播效果。宣讲机制阐释党的纲领和路线与受众利益的契合性,对以往成就和未来前景的宣讲进一步增强了受众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在政治信息的传播和内化等方面,宣讲机制的表现力、感染力具有书面传播不可比拟的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