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各国政治   19篇
世界政治   28篇
外交国际关系   42篇
法律   5篇
中国共产党   66篇
中国政治   43篇
政治理论   25篇
综合类   10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34篇
  2011年   48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0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91.
窦凌  冯艳 《实事求是》2014,(2):27-30
戈尔巴乔夫在“理论创新”的旗号下,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歪曲和肢解:否定其阶级立场和政治目标、进行抽象人道主义解读、宣扬马克思主义“过时”等,从根本上背离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实质。戈尔巴乔夫的思想蜕变,反映了苏共长期以来思想理论建设存在的重大缺陷,为我们今天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提供了一部反面教材。  相似文献   
192.
从中国与“天下大势”解读“中国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有关"中国模式"或"中国道路"、"北京共识"成为各国政治家和学者竞相谈论的话题.所谓"中国模式",实际上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国外政治家和学者视野中的另一种话语形式."中国模式"造福于中国与世界,它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文明成果.本文将"中国模式"置于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这段很不寻常的历史和当代世界的"天下大势"中作一审视与解读.  相似文献   
193.
研究戈尔巴乔夫改革,首先要弄清楚戈尔巴乔夫改革前苏联的状况。戈尔巴乔夫接手的是一个由全盛转向衰落的苏联,是个疲惫不堪、在政治、经济领域积累了大量问题而急需改革的苏联。当时苏联在政治上干部队伍逐渐出现了事实上的终身制,维持现状、维护自己的既得利益及加强控制成了当政者的主要目标,腐败严重。经济上仍为粗放型经济,经济结构不合理,经济依赖性严重,经济发展速度下降。苏联几十年的发展,使城市居民生活水平、文化程度、生活条件及居民的意识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旧的管理体制与人民的现实要求相冲突,旧体制的弊端导致了社会不满的增强。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进程正是在这种状况下启动的。  相似文献   
194.
《党史纵览》2012,(4):56
1991年12月25日下午,苏联解体、戈尔巴乔夫下台的消息传到了中南海。在这个历史的重要时刻,如何作出决策.考验着中国最高领导层的政治智慧。  相似文献   
195.
苏联演变曾经被人们称为20世纪的“历史之谜”。十余年来,国外学者,主要是欧美学术界纷纷著书立说,发表了大量有关研究苏联解体原因的著作和文章。当然,不同的人从不同的审视角度出发,得出的结论不尽相同。西方学术界对苏联解体原因的研究具有很强的意识形态特征,许多评论也未必切  相似文献   
196.
蓦然回首     
当历史选择了戈尔巴乔夫 1985年3月11日,无论是对于苏联还是对于世界来说,都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由于苏共领导人契尔年科病逝,这一天,戈尔巴乔夫当选为苏共中央总书记,历史选择了戈尔巴乔夫。然而,正是这一天,发生在两千多万平方公里苏联领土上的一场天翻地覆的大变革由此开始。  相似文献   
197.
《今日中国论坛》2000,(6):51-53
要推翻一个政权,总要先造成舆论,转变人们的思想,这是历史上反复出现的现象。雅柯夫列夫早就梦想改变苏联的制度,深知夺取意识形态领导权的重要。1987年6月的苏共中央全会上,他升任政治局委员,具备了夺取苏共意识形态领导权的条件。戈尔巴乔夫是个长袖善舞的官僚政客,虽然竭力追赶“世界新潮”,但缺少系统的理论修养,  相似文献   
198.
199.
美国马萨诸塞州州立大学经济学教授大卫·科兹是美国乃至世界知名的左翼学者,著名的苏联问题专家。其著作特别是关于苏联解体的著作在世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2004年11月23日,大卫·科兹教授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做了有关苏联解体的教训的学术报告。主要内容如下:  相似文献   
200.
“战争是政治的继续”,是克劳塞维茨最先提出,经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批判改造,用以考察每一战争意义及揭示战争政治本质的重要论断。然而,随着核武器的问世,围绕核战争是否仍然是政治的继续的问题,在世界范围展开了一场此起彼伏的论争。其中,苏联按照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三个时期,大体经历了否定——肯定——再否定的曲折过程,这一争辩过程颇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