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34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13篇
各国政治   13篇
工人农民   4篇
世界政治   73篇
外交国际关系   15篇
法律   192篇
中国共产党   453篇
中国政治   610篇
政治理论   324篇
综合类   278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52篇
  2022年   40篇
  2021年   53篇
  2020年   33篇
  2019年   44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35篇
  2015年   59篇
  2014年   136篇
  2013年   137篇
  2012年   176篇
  2011年   180篇
  2010年   158篇
  2009年   150篇
  2008年   128篇
  2007年   104篇
  2006年   93篇
  2005年   72篇
  2004年   82篇
  2003年   53篇
  2002年   56篇
  2001年   35篇
  2000年   33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71.
马克思对黑格尔《法哲学原理》中《国内法》第261—313节展开的批判分析,收获并达到了其思想革命中的一定"形式"上的要求。通过对国家概念的分析,马克思揭露了黑格尔的哲学的逻辑学的秘密在于概念的三段论式的推理方式:普遍性、特殊性和单一性,黑格尔关于王权的概念以及王权、行政权和立法权的区分,就是思辨的逻辑在具体领域的体现。随着概念的具体,思辨的逻辑愈发暴露出它的神秘,经验世界的"实体性的现实性"无非是思维的中介或手段,经验世界不过是观念的"容器",最终造成了经验的普遍性与单一性的对立,从而形成超验的二元论。  相似文献   
72.
芬伯格试图在对马克思技术批判理论的批判与超越的基础上构建自己的技术批判理论,在产品批判和技术过程批判的基础上,提出了马克思技术批判理论中暗含的第三种批判即设计批判。但芬伯格没有认识到劳动过程异化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的私有制,没有认识到资本主义制度中生产技术的二重性。芬伯格以"苏联模式"的失败作为论证自己"技术非中性"观点的依据,并将"苏联模式"失败的原因简单地归结为对西方的方法和技术不加批判地应用。芬伯格对马克思技术批判理论的批判存在着诸多狭隘的、片面的理解,严重地低估了马克思主义自身的理论生命力。  相似文献   
73.
清末志士仁人道德批判所涉内容甚多,其中最要者有三:一是理论清算封建道德的负面价值,如揭露三纲等旧道德有悖近代人权,抨击纲常名教等伪道德培育奴性人格,剖析了纲常名教假道德严重危害社会等;二是无情痛斥现实民众的畸形道德,如屈从王权愚昧至极,自私自利推诿依赖,道德虚伪唯利是图,奴性十足为虎作伥等;三是批判新派人士道德堕落,如误读输入的新名词导致民德堕落,新党人士假名道德奊诟无耻,部分革命党人和留日学生道德沦丧等。道德批判思想成为志士仁人理论诠释新道德和自觉践行革命的精神源泉。  相似文献   
74.
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的主要代表,哈贝马斯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是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却常常被阿多诺、马尔库塞等人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遮蔽了光辉。早期哈贝马斯曾在《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中从经济、政治、技术理性等多个角度批判了大众文化的文化贫困现象。梳理哈贝马斯的这一大众文化批判理论,有助于获得对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整体性认识,从而进一步丰富我国大众文化建设及批判的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75.
艾伦·布坎南在《马克思与正义——对自由主义的激进批判》一书中对马克思批判权利进行了非常有价值的解读,指出马克思对权利最为尖锐的批判是:一个需要权利来实现正义的社会是一个存在根本缺陷的社会,正是由于私有财产以及由私有财产所导致的利己主义的个人才产生了需要权利来进行调节的冲突,共产主义因为消除了冲突的根源,所以超越了权利本身。布坎南认为马克思的这种批判虽然存在问题,因为马克思没有提供足够的理论来说明未来社会如何消除对权利的依赖,但是布坎南仍然坚持认为马克思对权利的这种尖锐批判是对包括当代自由主义正义论在内的所有正义的规范学说的根本批判。  相似文献   
76.
2012年10月至11月,81岁高龄的美国著名马克思主义学者诺曼·莱文(Norman Levine)教授来北京访学。11月12日,本刊特约记者、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赵玉兰博士在中国政法大学国际交流中心采访了莱文教授。在访谈中,莱文教授对他  相似文献   
77.
唐国琪 《前沿》2012,(15):58-61
转变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教育中忽略大学生群体不成熟的状态,用启蒙教育哲学思辨方法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追根溯源反思,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上,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遭遇的现实问题进行质疑批判.重视马克思主义精神资源中的理论预言与理论批判的合理性,时空局限与反对本本主义,要防止“右”更要防止“左”.  相似文献   
78.
王瑜 《求索》2013,(9):248-250
理论批判和理论证成的终极目的都是为了构建新的理论范式。理论证成的每一个理论命题或理论判断都必须能够被重构为逻辑上正确的结论。对科学发展观进行新的批判性建构.建立在批判人本主义发展观的基础之上。在从人本主义发展观到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嬗变中,融入了中国人独特的价值诉求.以及对于中国现实国情的考量因素。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本精神的精辟理解和合理表达。对科学发展观所关涉的形而上问题进行思考与解答,以及对科学发展现所关涉的边缘性问题进行总体性或整体性的追问和深思,这是将科学发展观研究引向深入的表现。通过人本主义发展观批判.人们可以不断地揭示人的形上存在;通过科学发展观证成。人们可以不断地超越人自身的现实存在。  相似文献   
79.
大众文化价值观研究,这个命题如果演绎成一味的价值观导向研究,似乎很难脱离好为人师却未必受人欢迎的精英主义立场,或者说,从20世纪30年代就崭露头角的大众文化批判立场。在1960年代大众文化(mass culture)被努力正名为popular culture之前,"大众文化"的基础是"大众社会"(mass society)。它的前提在于大众是资本主义  相似文献   
80.
马克思的宗教批判站在人的角度上展开,通过对宗教的批判从深层次上批判现实的不合理性,敞开了他对人本质的复归的尝试和批判理论的现实转向。马克思肯定了宗教产生的现实基础,却没有对这种现实性给予承认,而是以此为契机打开了他批判社会现实的道路,促使了他向哲学的终极任务——人的解放——的全面进军。以马克思的经典文本为主要参照,并以对人本质的复归与批判理论的现实转向为中心线,并对马克思宗教批判的理论意义展开具体的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