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篇
  免费   2篇
各国政治   1篇
世界政治   1篇
外交国际关系   3篇
法律   4篇
中国共产党   24篇
中国政治   26篇
政治理论   5篇
综合类   14篇
  2023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1994年2月,江泽民在同山西劳动模范代表座谈时讲过这样一番话:“文化应该是健康的,使人精神振奋,又是丰富多彩的,能够满足人们多方面、多层次的需要。进行曲,战斗曲,小夜曲,抒情曲,都要有。”江泽民用“四曲齐奏”这个生动的比喻,既说明了他对音乐的深深热爱和深厚素养,也揭示了他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深入思考和深刻认识。  相似文献   
62.
谢海平 《理论学刊》2004,1(5):114-115
《呼兰河传》是一篇散文化的抒情小说,结构散漫,主要以氛围和人物情感来营造、结构全篇;思想上延续了《生死场》中对国民性以及传统民族文化心理的批判,通过一个个生命的悲剧来揭示旧的伦理、习俗对人的戕害;作为抒情小说的《呼兰河传》,通篇弥漫着凄婉寂寞的情绪,体现了萧红的悲剧意识。  相似文献   
63.
现时期《大学语文》教学在普通高校教学中面临一些困境,这无疑对于本门课程的教师言传素养、技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语文》教师可以从语言的幽默性、哲理性、故事性、抒情性等方面入手,寻找活跃《大学语文》课堂的钥匙,以期更快收到良好的传授效果。  相似文献   
64.
从<楚辞>尤其是<离骚>篇的中心思想和写作艺术的探讨中不难发现,<楚辞>的一个重要写作特点就是"发愤抒情".我们通过考察先秦时期<楚辞>中的中心思想和写作艺术,着重透视其"发愤抒情"的文学特色.  相似文献   
65.
尹相鸽 《学理论》2011,(27):86-87
礼乐文化是儒家伦理教育的艺术化,《乐记》中阐述的乐论思想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所谈的并不是纯粹的艺术问题,而是倾向于伦理修养与政治教化问题,人们可以借着乐调节和抒发内心的情感,以美的旋律渲染氛围,传达情志,在人与人之间架起一座情感的桥梁,通过美感教育,引导人们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完善人格。深入挖掘乐论的伦理思想对于我们提升个人修养,增强幸福感,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66.
纵观中国古典戏曲,“哭戏”可谓俯拾皆是,但这些哭都只是戏中的小插曲,并没有贯彻全剧。而《长生殿》中的“哭戏”却是贯穿整部剧作的始末,是此剧的重头戏,“哭戏”其中一个特征是主要通过曲词、动作和对白完成,另一个特征是大量运用各种悲情意象传情达意。  相似文献   
67.
成全国 《春秋》2011,(5):64-64
近日,阳谷县政协文史资料第33辑——《阳谷诗词》一书出版发行。该书分“东夷溢彩”、“胜迹星辉”、“人物风流”、“岁月峥嵘”、“抒情言志”和“先贤遗韵”六部分。收录了近年来创作的有关阳谷的各类诗词以及旧志中题咏阳谷的诗词佳作500多首.从中可以了解阳谷历史、领略阳谷风光、感受阳谷发展。  相似文献   
68.
将徐枕亚的《玉梨魂》和《雪鸿泪史》置入现代中国小说史,就会发现,它们集问题小说、文人小说、诗化小说和性格小说于一身,不仅思想主旨具有启蒙价值,其艺术创新更是在中国叙事学的发展和文学抒情传统的赓续方面具有里程碑意义,是现代中国小说艺术进化链条中的重要一环.重读两部作品有助于了解中国文学的递嬗变迁,从而发现古代与现代文学之间并非“断裂”关系,通俗与严肃文学之间也不存在不可逾越的“卡夫丁峡谷”.  相似文献   
69.
李明军 《求索》2007,(3):165-168
清代中叶,大批文人以前所未有的严肃和热情参与通俗小说创作,将通俗小说的创作视为传世不朽的事业。将通俗小说当作可以藏之名山的著述。他们将传统诗文的抒情言志因素引入通俗小说,通过小说世界的虚拟来抒写自己的抱负、感慨,使得通俗小说具有了独特的品格,从而与传统诗文取得了精神上的一致,使通俗小说走向独立、走向成熟,更使得通俗小说达到了古典文学的巅峰。  相似文献   
70.
"抒情的人道主义"是汪曾祺文学创作思想的主脉,"和谐"是其艺术样态的本质特征.作家用充满温情而平等的眼光去看人,去接纳平凡人生,用素朴而诗意的心态去书写世俗生活,在人生的沉重和苦涩中发掘温馨的美感和健康的人性人情.其创作思想和艺术个性的形成,主要在于作家对儒家思想的独特理解以及沈从文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